阿加尼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明治维新第二期
TUhjnbcbe - 2024/10/1 16:30: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热心公益 http://nb.ifeng.com/a/20180605/6631976_0.shtml

倒幕运动

(一)明治维新前在日本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中心在西南部经济较发达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危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实质是推翻幕府统治。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发生的倒幕维新运动,一般被认为是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变革。然而关于士农工商各阶层在这场变革运动中的作用问题却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例如有强调农民的反封建斗争是推动明治维新的主要动力者,有强调草莽(下级武士是倒幕斗争中一支积极的、主体的力量)者,有强调武士阶级通过自我变革调整完成政权交替者等等,而较少重视幕末士农工商诸阶级中唯一可代表日本资产阶级前身的町人阶级的作用。町人是日本江户时代一种人民的称呼,即城市居民之意,他们主要是商人、町伎,部份人是工匠以及从事工业的工作。在德川幕府末期由于掌握政治权力的武士阶级贫困化和无政治权力的町人阶级富有化,以及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而在町人阶级内部发生两极分化,使本来就带有重视经济而轻视政治倾向的町人阶级的政治态度变得异常复杂和暧昧。他们给历史学家们留下的印象似乎依然是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未曾对武士阶级特权的正当性发起挑战,他们似乎乐于扮演二等政治角色,满足于赚钱和家庭生活。从幕末町人阶级的总的表现看他们没有因身处被统治阶级和对现存政治不满而主动发起旨在推翻幕府权力的政治斗争,而是仍然相信“资本的逻辑”和金钱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致力于赢利赚钱。

(二)与此同时他们也并未因自己既有的经济地位而去积极维护现存的封建制度,或者与幕府和诸藩同呼吸共命运。在幕末出现的佐幕与尊王、开国与攘夷等重大政治课题面前,作为握有强大货币资本的町人阶级虽然因地域差别、贫富差别以及当时的利益关系等缘故认识并非完全一致,但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性的政治倾向。对于町人阶级而言佐幕与尊王问题首先是对幕藩统治的态度问题,而对幕藩统治态度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对士农工商身份制的态度问题。元禄时代曾有伊藤仁斋、井原西鹤、西川如见等代表町人对幕府的身份道德发起挑战,享保改革后町人学者石田梅岩提出“四民职分平等论”,大阪怀德堂学派打出“不论贵贱贫富,一律视为同辈”的平等精神旗帜。化政时代(—)以式亭三马、司马江汉等为代表的化政町人又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身份制的思想,这些都反映町人对幕府等级身份制的鲜明立场。这种反封建身份制的思想和精神到了幕末不仅发展为鄙视武士的思想意识,而且表现为鄙视甚至侮慢武士的行动。例如《藤冈屋日记》记述许多町人鄙视、侮慢武士的事件,有武士进店吃饭因计较饭菜量少而受讥笑的,有因买衣服要求减价而受侮慢的,有因听到炮声打颤而被町人嗤之以鼻的,还有因对町民无理施暴被打得半死的等等,说明在町人中广泛流行鄙视施政阶级——武士的意识已成为幕末的一种时代特征。

(三)町人这种鄙视武士的思想意识,诚然是基于武士经济的贫困化、武士武力的懦弱化、武士政治的腐败以及町人经济、文化力量的增强产生的,但其精神动力无疑是来自于他们对等级身份制的反抗意识。与这种轻蔑武士意识的扩展同步,幕末町人对幕藩统治的反抗斗争也不断兴起高潮。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武士町人化和农民的商人化以及大批农民流入城市,到幕府末期町人阶级的成分与初期相比已经有了较大变化,加之即便是原来的城市町人也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使町人阶级内部产生不同的阶层。因此在诸如“打毁”、“改世”等所谓“都市一揆”的反幕府统治的斗争中由于当时不同的利益关系等缘故,富裕的上层町人与贫穷的下层町人的态度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有时上层町人还成为被下层町人“打毁”的对象。然而上层与下层町人之间的矛盾毕竟属于町人阶级内部的矛盾,而不是幕末政治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他们在“佐幕”还是“尊王”这种大原则问题上的政治态度并没有根本的分歧。作为町人阶级总的政治倾向,是支持所谓“王政复古”的“尊王”,而反对既有的幕府统治。总的政治目标一致未必就斗争形式相同,加之由于町人阶级长期被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而造成的参政意识淡漠,使得町人反抗幕府统治的斗争大多是围绕自己切身利益展开的。

(四)并且贫富两阶层町人的反幕斗争形式也有较大不同,贫穷的下层町人主要通过“打毁”、“改世”等所谓的“都市一揆”形式来反抗、打击、动摇幕府的统治,富裕的上层町人则主要通过经济力量和手段反抗、瓦解、动摇幕府统治和“以经济支援者的身份”协助、支援“革命军”倒幕。幕末町人阶级反抗幕府统治的斗争在“天保改革”时就掀起高潮,春町人写的《阿房艰难经》中尖锐批判幕府的政治说:“各色贿赂,权门流行,诸家献金,多多益善。(而町人)与他町买卖,不得融通,困难重重。致使店铺昨设今撤,到处搬迁难得定所,家妇不知如何是好。”表现町人对幕府统治者腐败行为及其恶政的愤慨和批判。天宝年间的江户到处贴着批判讽刺幕政的“落首”(打油诗),辛辣讽刺和批判幕府的俭约政策,这反映町人阶级对幕府统治的反抗精神。然而对幕府统治直接造成有力打击的,应该说是以下层町人和城市贫民为主体发动的一次又一次的“都市一揆”。天保改革是日本江户幕府的幕政和藩政改革,因改革实行于天保年间(~)故名,与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并称江户时代的三大改革。享保、宽政年间的幕政改革均未能从根本上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至天保年间社会矛盾更趋尖锐。~年天灾频仍导致农业歉收和全国性大饥馑,农民起义频繁发生,为维护封建统治,幕府在首席老中水野忠邦的主持下再次实行改革。

(五)天保改革主要内容:巩固幕藩领主制经济基础,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强迫外流的农民返乡;严格限定农民外出做工期限,严禁农民从事副业生产;抑制物价上涨,实行公定价格;禁止奢侈,矫正风俗,严格限制城乡人民生活;解散“株仲间”(同业公会),废除其对商品的垄断权;实行自由交易,增加江户商品进货量;为增强幕府经济实力,稳定财政收入,年9月(同月,水野忠邦下台)发布《上知令》(封地调换令),宣布将江户城周围10(日)里、大阪城周围4(日)里范围内的大名、旗本领地收作幕府直辖领地。为避免重蹈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覆辙,缓和同西欧列强的紧张关系,幕府撤销5年的《异国船驱逐令》发布《燃料淡水供给令》,只要外国船只有求就可以供应燃料、淡水和食品。实行富国强兵策加强对江户湾等战略要地的警备,以巩固海防。幕府的对内改革措施实质在于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维护和加强封建领主所有制,因此未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导致经济混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年9月水野忠邦下台,改革失败。上知令是江户时代后期及明治初期施政者所发出的土地没收政令,有时也标写成“上地令”。江户时代寺院及神社的领地(称寺社领)是得到当时政府认可的,同时可免缴地租。

(六)1年至5年明治政府先后发出两次上知令将那些土地没收,在废藩置县的同时由于给予寺社领的领主权力已被瓦解,寺社(寺社是日本的佛寺和神社的总称)领本身已失去法律依据。由于实行地租改正,在全国土地均要上缴地租的原则下先前拥有免税特权的土地(包括寺社领等)均一一取消,带有相似目的的“解放令”(将秽多、非人的所有地“秽地”的免税特权取消的政令)也同时间进行。从整个江户时代看以下层町人和城市贫民为主体发动的“都市一揆”比以农民为主体发动的“百姓一揆”要少得多,但据青木虹二和原田伴彦的统计也有余次。江户时代中期后的“都市一揆”可说以17年江户发生的“米骚动”打毁运动为肇始,到18世纪后半叶以后不断增多,尤其是天保年间(—4)至幕末更加频发和激烈。“都市一揆”的主体势力初时带有以“町役人”为领导的“町民一揆”的性质,但是越到幕末如“改世一揆”那样下层町人尤其是城市贫民成为主体。“都市一揆”爆发的直接契机多为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以及反对幕府或诸藩横征暴敛“御用金”之类强化苛捐杂税等政策,其表现形式既有如大盐平八郎(—)领导的大阪市民暴动,也有诸如幕末福知山城下町发生的“一揆”那样要求藩主撤消“产物会所制”等财政规定,允许米谷买卖自由、降低税收等内容的起义。

(七)但是大多数的“都市一揆”往往是町民要求当政者降低米价、救济贫民、减轻课税等出于经济目的的自发性暴动,其“打毁”的对象也多是囤积大米的米店和经营“两替屋”等的大富商,而直接“打毁”幕藩统治机构的斗争却极少。然而这不能说其矛头所向只是富裕商人,而不是幕藩统治权力。诸如要求降低课税、谴责“代官町役人”的腐败行为,批判和要求幕藩统治者修正“专卖制”和乱发藩札等施政政策,本身就具有反抗和批判幕藩统治的政治性质。驱动町民打毁行动的根本精神动力是要求改变世道的“改世意识”,尤其是后者的“改世意识”才真正代表幕末町人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所谓“改世意识”要求改旧世道为新世道的思想观念。林基氏的研究认为“改世”的观念在江户时代见于文献最早是在,当时流行的题为《松平赞岐守上洛为御规式进贡五桶十条真鲷备忘录》的“落首”中说:“屡屡摇斜桶,一心欲改世。”此后每当地震时人们就把“改世”一语当作咒语叨念,意为“改天换地”。天明年间(—)田沼政权与定信政权交替,时人已称之为“改世”。俳人小林一茶(—7)文化五年、六年(8、9)的俳句中也有“轻轻拂动世直风,飘飞流传萤火虫”之名句,至化政时期“改世”已是日常用语,并成为人们的一种观念”。

(八)这种观念到了幕末由于幕府政治的日益腐败,人们要求改变世道的意识更加强烈,不仅在“落首”中常出现诸如“人所翘首以盼者,改正之世也”,而且诸如“百姓一揆”和“都市一揆”等打毁暴动也成为“改世意识”的行动表现,称之为“改世一揆”。年4月至6月江户町人连续发动的“改世一揆”,不仅持续时间长、打毁剧烈,而且波及全国。同年5月大阪町人的打毁暴动与此遥相呼应,规模扩展到西自兵库南至纪州附近的大阪湾沿岸的几乎全部城市,极大地动摇幕藩的权威,沉重打击幕藩权力,敲响幕府统治的丧钟。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有的出租土地、收取地租,仍具有封建性质。有的则雇人耕种,具有资本主义农场性质。但他们的土地在法律上仍是封建领主的产业,他们要承担封建义务,故与幕藩领主有深刻矛盾,在政治上倾向资产阶级,成为倒幕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经济上的发展受到封建制度的限制,有很强的革命要求。但因其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有的人还经常投资于土地成为新地主,具有地主、资本家一身二任的特点,因此在政治上十分软弱,无力单独领导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大资产阶级主要是一些居住在大城市的享有特权的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如三井、住友、鸿池、小野等,他们都是一些特权商人,属于商业资产阶级。同封建领主有联系但也有冲突,虽缺少革命要求但并不拒绝有利于自己的改革。

(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南部的萨摩、土佐、长州诸藩的大名也开始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他们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开始不满幕府的统治。中下级武士在政治上没有实权,经济上常常受到将军、大名的克扣、剥削,致使部分武士失去生活来源成为浪人。他们恨主如仇敌,有的出卖武士身份成为富人家族中的养子;有的同富人家族通婚,以解救经济困难;有的从商,经营手工工场;有的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产生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愿望。通过上述途径后部分中下级武士的经济地位和世界观向资产阶级转化,到19世纪中叶基本上资产阶级化,成为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成功地领导倒幕运动。长州藩是日本江户幕府时期的一个藩属地,位于日本本州岛最西(当时的周防国和长门国),与九州岛的萨摩藩、四国岛的土佐藩隔海相望。藩主毛利氏族驻萩城(现山口县萩市),所以又叫毛利藩或萩藩。长州藩距离江户较远,历代藩主与幕府不睦。幕末时期长州藩后来和萨摩藩结成萨长同盟共同讨伐幕府,江户幕府末期长州藩的著名思想家吉田松阴提出一君万民论,主张天皇之下万民平等,其门下涌现许多日本明治维新的志士和军国主义扩张的推进者,如伊藤博文(日本明治宪法之父,策划侵略朝鲜和中日甲午战争)、木户孝允(与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并称为维新三杰)、高杉晋作、山县有朋。

(十)萨摩藩为日本古时藩阀属地,位于九州西南部,即今天的鹿儿岛县的北半部。日本江户时期和幕府关系亲近的大名藩属在江户即现在的东京附近,而关系越疏远其属地就离江户越远。萨摩藩位于日本四岛的最西,与幕府的关系可想而知,是故其青年武士阶层推动革新。与其附近的长州藩的青年武士一起在和西方列强的接触中发展壮大,被称为强藩。幕末时期萨摩藩等强藩力组成倒幕联盟,主张废除幕府,还政于天皇。在明治天皇掌握政权之后日本内阁的大多数阁员均出身于长州藩和萨摩藩,于此之前的年萨摩藩派大将桦山久高入侵当时明朝的藩属国琉球,开始日本对琉球的征服,为两百多年之后日本正式将琉球改称冲绳并入日本打下基础。肥前藩是日本江户幕府时期的一个藩属地,位于日本九州岛西北部(今日本佐贺县),幕末倒幕运动中四大强藩之一,藩主先后为锅岛闲臾和锅岛直大。比起其他三强藩来时佐贺几近于凑数,人才之鼎盛远不如水户、熊本诸藩,值得提及的区区三人而已。先是二大,即最早提出迁都江户(东京)并成为首任东京府知事的大木乔任(~)以及组织日本最早政党内阁的大隈重信(~),还有江藤新平(~4)主张雄藩联合与公武合体,维新时在与彰义队的作战中立下大功。后主张征韩论,与西乡隆盛同时下野,但先西乡在佐贺发动叛乱后兵败被杀。

(十一)土佐藩是废藩置县实施之前于土佐国(现在的高知县)一带的统称,属于外样大名的属藩,正式称呼是高知藩,藩厅(类似该地的首府)为高知城(高知市)。土佐藩一带过去在战国时代末期是由长宗我部氏(氏:家族的意思)所统治,年的关原之战中长宗我部盛亲以西军身份参战,战后遭贬并去除领地权力,改由山内一丰接替。山内一丰是德川家康的爱将,原有的领地是远江国的挂川城(现在的静冈县挂川市附近),挂川的石高(领地的谷物年产量是衡量受封赏赐多寡的量化依据)为6.9万石,改封土佐国则拥有20万石,获得大幅提升,如此山内氏一直统领该地到明治时代为止。领主的家族姓氏虽然替换,但由于土佐过去施行一领具足制度,所以有许多长宗我部氏的旧臣。为了防止旧臣抗拒新统领,高知城内的核心高层为山内系的武士(藩士、上士),而旧臣则被打入外围低层(乡士、下士),这种双层性的治理结构使上下少有往来互动,一直到幕府末年才有了中层接续性。一开始山内一丰先在长宗我部氏的旧城——浦戸城发展城下町及沿海狭窄地区,此处成为今日高知市市中心与城外商店街。而藩政的确立大体是从第2代的山内忠义开始,山内忠义采行野中兼山的新田开发政策。第代的山内忠丰继任后过往不满野中兼山过度强严的政敌,对其提出弹劾而失势,之后身故,土佐藩的财政一直到江户时代的中期才逐渐安定。

(十二)宝暦期(年—4年)之后因农民因抗拒高征税、高利贷而发起一揆(团结的意思,指农民武装起义、武装暴动)使人民向外地逃散,财政因而动摇。之后第9代的山内豊雍提倡以节俭朴素为主的藩政改革(天明的改革)使藩政稍有好转,然而到了第1代的山内丰熙任用马渊嘉平,并以其为中心的改革派来进行藩政改革,但结果失败。到了幕府末年第15代的山内丰信(山内容堂)上任,他任用吉田东洋(佐幕派)来进行强势的藩政改革,但此举受到保守派门阀(攘夷派)与乡士的反感,而安政大狱时山内容堂被下令闭门隐居。这时以武市瑞山(又名武市半平太)为首的土佐勤王党暗杀吉田东洋,之后山内容堂重新掌政对勤王党展开报复,将武市瑞山(潘士)及相关党员进行处决。其中武市瑞山被赐予切腹,经此镇压后勤王党因而解散。吉田东洋门下的后藤象二郎(藩士)、干退助(之后改名为板垣退助)(藩士)、岩崎弥太郎(浪人)等都成为明治时代的代表人物,还有武市瑞山的知己乡士——坂本龙马及中冈慎太郎也都是杰出人物。由坂本龙马最先发想出大政奉还构想,之后由后藤象二郎透过前土佐藩主山内容堂向第15代的幕府大将军——德川庆喜提劝,此后结束德川幕府时代。在这个时代转换中土佐藩成为关键性的一角,与另外三个关键影响性的藩合称“萨长土肥”,即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以及肥前藩。

(十三)1年明治天皇开始实施“废藩置县”政策,土佐藩被改为高知县,而山内家族在4年被受封为华族令侯爵。在16世纪末在进行太合检地时长宗我部氏所申报的土佐国石高只有9.8万石,到了山内一豊成为藩主后对产量重新进行估算,并在年向幕府申报为20.26万石。之后年时阿波徳岛藩在淡路国的石高申报从17万石增至25.7万石,土佐为了超越也因而增报到25.7万余石,其实石高申报的原意是给幕府日后有征役需求(如大工事或战争)时的一项依据(例如每百石征召5人)。不过土佐的增报是为了藩主的面子,山内家必须维持四国第一的地位,因此高报谷产、谷获量。不过幕府没有承认山内家的增报,正式的记载依然是20.26万石,此外常言的24.2万石其实是根据‘武鉴’的俗闻而有。年尊王攘夷运动向武装倒幕转化,年萨摩、长州两藩的倒幕派武士结成同盟。年年幼的明治天皇继位,倒幕派得到天皇密诏。倒幕派发动政变,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统治,成立新政府。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掌握政权,勒令德川庆喜交出领地。年德川庆喜聚集军队企图反扑,但在鸟羽-伏见战役中被倒幕军队打败,势力被肃清,倒幕运动的胜利为接下来的维新打下基础。

(十四)早在年下级武士出身的大盐平八郎在大阪发动武装起义,反对幕府的苛政,有几百人参加。尽管在一天之内被镇压下去,但这次起义成为打倒幕府统治的一个信号。从60年代中开始日本人民掀起斗争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倒幕的主要力量。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美、法军舰进攻下关以及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年7月发动第2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幕府权威一落千丈。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诏,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企图反叛。

(十五)年1月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年初德川庆喜潜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结兵力待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8日至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一带倒幕军与政府军展开决战。这场战役幕府军队全线溃败,倒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倒幕军乘胜追击直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年5月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战争基本结束。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据的最后据点五廓(函馆),戊辰战争结束。战争中人民群众的斗争有力地配合天皇军作战,是天皇政府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往东京,并开始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即明治维新。倒幕运动是19世纪中期由日本的中下级武士、高利贷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和西南诸藩的大名组成倒幕派,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武装推翻封建幕府统治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十六)从运动爆发的原因看它是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资本主义发展、农民反抗斗争兴起、幕府统治发生危机、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是一个闭关、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的幕藩体制,同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及手工业者、商人、城市贫民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大大加深幕府统治危机。从18世纪中叶起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逐渐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工场大量出现。但总的来看当时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还不高,处于手工工场阶段。19世纪50年代日本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威胁下被迫开国,面临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这进一步加剧国内各种矛盾,对倒幕运动的爆发起了催化作用。从领导阶级来看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和资产阶级起了领导作用,从运动的目的、任务和后果来看倒幕派主要要求用武力推翻腐败的卖国幕府,进行社会改革,最后通过年革命推翻统治日本多年的德川幕府,建立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地主联合专政的统一的新政权——明治政府。倒幕运动为明治维新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保证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措施得以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强制推行。

大政奉还

(一)大政奉还发生于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天皇,标志着持续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大政奉还标志着日本封建时代的结束、近代日本的开始,而孕育这一事件的土壤——江户时代则是了解现代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的极为重要的时代。第二次征长战争之后幕府已失去统治日本的能力。因此大部份的维新派人仕都觉得日本的政治架构应重新建造,否则日本便成为一个各藩割据的分裂国家。而土佐藩的维新志士坂本龙马极力提倡“大政奉还论”,大政奉还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权交还给朝廷、设立上下两个议会、订立宪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内丰信认为新立法机关的首长应仍然由将军担任,于是他便写了一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呈给幕府。当德川庆喜收到这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后便一口答应大政奉还的要求,因为幕府可以藉著大政奉还重新掌握统治日本的权力。年11月10日明治天皇答应收回德川庆喜交出的政权,大政奉还后朝廷下令各藩主马上前来京都共商国策,可是只有几个藩主上京,其他绝大多数的藩主都按兵不动,因为他们不太清楚大政奉还是什么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如果再这样下去,朝廷只可要求幕府暂时继续掌管政权,因为朝廷收回政权,却命令不到全国各藩主。而倒幕派的萨摩藩及长州藩认为在这情况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权,新政府才能顺利成立。

(二)年12月8日萨摩藩主岛津忠义率领藩兵从鹿儿岛分乘4艘军舰前往京都,在此之前萨摩藩已有7藩兵驻扎在京都,于是萨摩军的总兵力达到1万。长州藩则由藩主毛利内匠率领1名诸队队员进驻大阪西方的西宫,另外又派遣名诸队队员进驻尾道候命,而安艺藩也派遣00名藩兵进驻京都。虽然倒幕派已经布好讨幕阵势,但是讨幕之战并没有马上发生,因为亲幕的会津藩及桑名藩也派出重兵驻守京都,加上德川庆喜亲自率领的幕府军仍留在京都市内的二条城,倒幕派不敢轻举妄动。年萨摩、长州、安艺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幕。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席卷包括京都、大阪、横滨、江户等大城市的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的统治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年10月14日他假意向朝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明治天皇,称为大政奉还。日本在锁国时代中所遇的对手,还是一些小国如葡萄牙、荷兰等,但是到了19世纪中叶对手改为欧、美工业先进大国,可怕的外侮由是产生。年清朝鸦片战争失败,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以后欧、美各工业强国也想以武力来打破日本闭关自守的政策,其中尤以美国希望日本开关最切。除了通商以外尚有两因:美国在北太平洋上的捕鲸事业颇为发达,捕鲸船只损坏,缺乏适当的修理站;

(三)美国前来亚洲各地经商的船只,须经漫长的太平洋航线,中途缺乏加煤站;因此美国就成为第一个到日本叩关的工业强国。年美国舰队司令培理率舰六艘强行驶入浦贺港,要求日本开关通商,当时日本见美舰武器犀利不敢遽然拒绝,也不愿贸然接受。日本朝野正在议论纷纷之际培理率舰暂时离去,翌年培理率领更多舰只前来鸣炮示威,并且声言日本若不开关通商直捣江户幕府。日本鉴于清朝鸦片战争的失败不得已接受美国的要求,开放下田、函馆两地为通商口岸,于是日本两百多年闭关自守之局结束,对外关系进入一个新纪元。到了8年日美两国签订正式商约,日本又开放长崎、大阪等地为通商口岸,议定关税并许美国人在日本享有领事裁判权等,后来俄、英、荷、法援例也相继与日本签订类似的不平等条约。欧、美势力的侵入也曾引起日本不少排外运动,但都遭欧、美各国武力镇压下去。日本所受欧、美各国的欺侮与同时代的清朝极为相似,情势同样是岌岌可危。当时的日本人多怀有“尊王攘夷”的思想,遭受外人陵辱之余,除了群起攻击与外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江户幕府以外“尊王攘夷”的呼声也随之大盛。当时主持江户幕府的德川庆喜鉴于外有欧、美强国的压迫,内有爱国舆论的指摘,各地诸侯又都准备用武力来推翻幕府。他就只得在年自动取消幕府,还政于年轻的明治天皇,这就是所谓“大政奉还”。

(四)年6月9日龙马与后藤象二郎乘藩船“夕颜”号从长崎出发,龙马与后藤象二郎共记下8条政治主张,一起完成著名的“船中八策”。“船中八策”是坂本龙马与后藤象二郎提出的八条政治改革计划,年6月9日坂本龙马与土佐藩参政后藤象二郎一同乘坐藩船夕颜号从长崎出发前往兵库,于船上坂本龙马向后藤象二郎娓娓道出日后成为新日本政治纲领的“船中八策”,包括大政奉还、议会开设、官制改革、条约改正、宪法制定、海军、御亲兵、通货政策八项原则。后藤象二郎将坂本龙马的“船中八策”与藩主山内容堂交涉,并作为白皮书交于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手中,促成年10月的奉还大政。十九世纪中幕府没落,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日本风雨飘摇。本着“尊皇倒幕、振兴日本”志向的坂本龙马投身历史大潮,以一己之力奔走,不惜背负脱藩之名,最终促成萨长联盟、土长联盟成功瓦解幕府势力。其后提出“大政奉还”更是超越权力之争,体现出民主政制雏形。当时幕府下共有四大藩属:会津藩、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其中会津藩属于佐幕派,萨摩藩与长州藩属于倒幕势力中的“武力倒幕”派,坂本龙马出身的土佐藩则是倒幕势力中的“无血倒幕”派,坂本龙马本人是倾向于“无血倒幕”派。幕府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虽然极力避免战争,却实则希望能继续保有权力。而对于这些藩主而言“武力倒幕”或者“无血倒幕”都只是形式,重要的是掌握权力的主导,对于坂本龙马来说只要内战爆发都是日本的失败。

(五)于是他促成倒幕联盟,同时又提出“船中八策”,并把“船中八策”递交给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船中八策”的主旨就是“大政奉还”,即超越权力之争、止息干戈。“萨长联盟”接天皇密诏后计划于年10月24日起兵,武力讨伐幕府。但10月24日德川庆喜宣布“大政奉还”,即将天下大政奉还朝廷,政令由朝廷发布,顿时令武力讨伐失去借口。年11月15日夜坂本龙马来不及看此提议的成效就在京都遭到暗杀,坂本龙马这个为日本振兴耗尽心力的人,生前未能见到他的宏愿实现,死后其思想却如星火燎原。坂本龙马和土佐藩参政后藤象二郎一起去觐见藩主山内容堂,这时山内容堂正在京都开四侯会议,坂本龙马和后藤象二郎两人于是从“龟山社中”的根据地长崎出发,乘坐土佐的藩船夕颜号前往拜见。在船上坂本龙马向后藤象二郎提出“大政奉还”的纲领,坂本龙马所说的“大政奉还”就是把国体改为君主立宪制,逼迫江户幕府把统治全日本的权力交还给天皇朝廷,自我降格为一镇诸侯。坂本龙马提出的建议由后藤象二郎补充,最终完成八条规划,这就是著名的“船中八策”。到了京都以后坂本龙马和后藤象二郎就向山内容堂详细阐明“大政奉还”的要旨,并得到山内容堂的首肯,通过山内容堂后后藤象二郎把“船中八策”递交给幕府将军德川庆喜。

(六)此后不久坂本龙马还在“船中八策”的基础上拟定“新政府纲领八策”,年德川庆喜在二条城举行大政奉还的仪式,天皇颁布《王政复古令》废除幕府,标志着日本进入明治新政府时代。坂本龙马死后幕府并无意接受大政奉还的提议,德川庆喜率兵前往大阪,萨长同盟再次以武力进逼,德川庆喜败退江户。直到最后萨长同盟以西乡隆盛为代表,幕府以胜海舟为代表进行和谈,幕府时代才正式告终。船中八策主要内容:天下政权奉还朝廷,政令宜出朝廷;设上下议政局,置议员参赞万机,万机宜决公议;有材之公卿、诸侯及天下之人材,备为顾问,赐以官爵,宜除以往有名无实之官;与外国交际,广采公议,新立至当之规约;折衷古来之律令,新撰永恒之大典;海军宜扩张;置亲兵,使之守卫帝都;金银货物宜与外国设平均之法。年在“夕颜丸”上坂本龙马把著名的“船中八策”交给土佐参政后藤象二郎,后藤象二郎将船中八策交于幕府将军德川庆喜。6月下旬将《大政奉还案》送西乡,年11月间龙马在《船中八策》的基础上提出《新政府纲领八策》。年11月15日夜坂本龙马来不及看此提议的成效就在京都酱油商近江屋遭暗杀,当时正与中冈慎太郎谈话中被刺杀身亡,亦被刺的中冈慎太郎在2天后死亡。

(七)坂本龙马死后幕府并无意接受大政奉还的提议,德川庆喜率兵前往大阪,萨摩、长州两藩阵营再次以武力进逼,德川庆喜败退江户。直到最后萨长阵营以西乡隆盛为代表,幕府以胜海舟为代表进行和谈,幕府时代才正式告终,年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在二条城里举行大政奉还的仪式,年初日本以中下层武士为首的倒幕府派以天皇的名义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标志着日本进入明治新政府时代。年明治维新开始,对日本进行大刀阔斧的多项改革,封建体制被摈弃,引进西方的政治体制,包括西方的法律体系以及政府体系,此外其他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多项改革使日本强大起来。9年4月日本强行吞并琉球国,日本随之膨胀的野心也导致之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年)以及日俄战争(年),在这些战争中日本占领朝鲜、中国台湾等多处领地。大政奉还后天皇按古制重新接掌政权,日人亦要从上古大和文化中寻找民族主义的基础,民间出现一片复古热。但明治维新却同时大举引进西学,崇尚欧美文明。新旧文化交替也令文字改革呈现多元路线,学者们或提倡假名,或罗马字派、或新造文字、或废除日语转说英语。而罗马字派、假名派、新文字派在各自的派系内,对于应采用哪种书写方法又有分歧。

王政复古

(一)王政复古是指日本幕府时期天皇从幕府手中重新夺取政权的活动,主要的有镰仓幕府后期后醍醐天皇夺取政权的活动。但是先后被镰仓幕府和足利幕府的足利尊氏挫败,此后幕府势力步步做大。江户时代后期又一次爆发废除江户幕府、政权移交朝廷的政变,是明治维新的一个高潮,年1月日朝廷发起的宣告将政权交归日本天皇。19世纪中叶一向奉行“锁国政策”的日本遭到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更痛恨和侵略者相勾结的幕府。农民和市民纷纷起义,开展倒幕运动,中下层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中的改革势力也投入倒幕斗争。江户时代末期黑船来航之后围绕与外国缔结通商条约等事,朝廷开始恢复其传统权威。既出现倡导幕府和朝廷协作的公武合体派又出现反对幕府,甚至主张武力推翻幕府的尊王攘夷派。基于土佐藩的建议时江户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根据公议政体论,于年11月9日上奏明治天皇并提出大政奉还,翌日获得敕许,将年来由德川幕府掌握的政权返还朝廷。其目的被认为是使讨幕失去名分,而德川家将作为政治中枢继续掌握实权。朝廷为了创设新的公议政体,下令德川家一门的德川庆胜和松平庆永、萨摩藩的岛津久光、土佐藩的山内丰信、宇和岛藩的伊达宗城、广岛藩(安艺藩)的浅野长训、肥前藩的锅岛直正、冈山藩的池田茂政(德川庆喜的亲弟弟)上洛(去京都)。

(二)公家的岩仓具视和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等讨幕派准备通过政变阻止亲德川派的摄政二条齐敬和贺阳宫朝彦亲王建立德川中心的政府,大久保利通等人决定不理睬萨摩长州两藩10月21日下达之延期执行讨幕密敕的命令,缔结萨摩、长州、安艺三藩出兵同盟。实行王政复古的日期原定于年1月2日,由于土佐藩后藤象二郎的要求而延期一日。年1月2日夜岩仓具视在自宅召集萨摩、土佐、安艺、尾张、越前等藩重臣,宣言断然实行王政复古。翌日召开旧体制下的最后一次朝议,决议恢复长州藩主毛利敬亲、毛利定广父子的官位并允许其进京;解除岩仓具视的蛰居和出家处分;赦免八月十八日政变后逃往九州的五卿(原七卿中锦小路赖德已病故,泽宣嘉逃亡)。众朝臣退出之后正在待机的萨摩等5藩军队控制京都御所(皇宫)的九门,并严格限制通行,禁止摄政二条齐敬和贺阳宫朝彦亲王进宫,刚刚被赦免的岩仓具视进宫参见。九时萨摩、尾张、越前及安艺的藩兵浩浩荡荡地前往各处宫门,要求接受警卫工作,原先驻守在宫门的会津及桑名藩兵见对方来势汹汹只好撤离宫门。到了下午所有接到天皇召令的公卿、藩主、志士都齐集在宫廷后,明治天皇宣读由大久保利通,岩仓具视等人联合草拟的王政复古文案。

(三)废除摄政、关白、幕府;设总裁、议定和参与三职;并把一切恢复到神武创业之初作为新政的理想。当天夜里讨幕派召开小御所会议,压倒山内丰信、松平庆永等公议政体派,做出要德川庆喜辞去内大臣职务和没收其领地的决定。他们知道德川庆喜绝不会交出首长之职位,更不会把德川家所属的领地纳给天皇,于是便可以德川庆喜违抗圣旨为理由名正言顺地发动讨幕之战。松平庆永及德川庆胜二人到二条城说服德川庆喜主动辞官、纳地,德川庆喜眼见自己在京都兵力不足只好假装同意会议的决定,但须与老中们商量过后才可答覆朝廷。为了避免与倒幕派在京都发生武力冲突,德川庆喜只得暂时率兵前往大阪。年1月27日发生鸟羽、伏见之战,由于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积极配合,倒幕军终于打败比自己数量大倍的幕府军,德川庆喜被迫投降,倒幕派取得胜利,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新政府。这次战役胜利后新政权年2月8日向外国宣布王政复古,并逐步完善它的建设工作。明治天皇废藩置县,将全国划为府72县,消灭国内的封建割据势力,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障碍。自此以后由明治天皇主政,进行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在日本历史上称作“明治维新”。

(四)作为近代东亚最为著名的两个君主,明治和光绪截然不同的命运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结。因为就在相同的年代日本由此咸鱼翻身,超越清朝成为世界强国,而清朝则积贫积弱百余年。与清朝的百年巨变相比时日本似乎是一夜之间完成现代化转型,而且是在“王政复古”“尊皇攘夷”等看似落后的政治口号中完成的。同样有意思的是山冈庄八的这本历史传记小说《明治天皇》将开卷的重点放在明治即位之前的孝明天皇时代,看来作者似乎更有史家的野心——英雄的诞生,总是时势使然。鸦片战争的同时美国军舰造访日本,要求日本开港通商,其后还有英、法、荷的军舰虎视眈眈,在目睹中国鸦片战争的惨败后幕府便意识到“船坚炮利”的威力,其“武家天下”的政权也自然开始出现危机。与当时的中国一样当时大多数保守的日本人纷纷反对开港通商,并由此提出“尊皇攘夷”。其后伴随着“黑船来航”的阴影,各藩的武士分为“尊皇”与“佐幕”,展开激烈对抗——“安政大狱”、“樱田门外之变”、“和宫下嫁”、“寺田屋骚乱”等一系列事件几乎是环环相扣、不可避免。在一场统治危机来临之际即便是一向高高在上的日本皇室也同样难以幸免,面对各藩武士的质疑与骚乱时强行与西洋列国开战,日本免不了被人四分五裂(国土人口强大许多的清朝就是一例)。

(五)如何师夷长技以制夷,如何以退为进、以时间换空间才是切实可行的良策。所以将一些只喊口号的爱国志士暂时囚禁,将部分激进分子调离岗位。在某种程度上皇室和幕府都意识到外患下的内忧同样可怕,大老井伊也正是因为坚持这样的主张被爱国志士所杀害,直到他派往美国的使者回日本开办第一个现代化造船厂后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他的价值。应该说幕府与皇室都属于能理性看待这场战争全局的人,所以孝明天皇在岩仓具视的劝说下同意“和宫下嫁”,试图建立“公武合一”的政体。以便整合日本离散的民心,全民一心,以免亡国灭种。然而在野的藩邦和武士却不是处在他们的位置,没有他们的深谋远虑,却也有他们没有的一腔热血以及不怕牺牲的胆略。更重要的是武士也无需像政府那样瞻前顾后,暴力暗杀就一浪高过一浪,大老井伊死在自己门口,而袭击他的武士也先后被处死。寺田屋中、萨摩与长州的武士试图举事,也先后被自家的家主镇压。毕竟在领袖看来举兵造反不能一时意气用事,需要的是实力。历史很快就验证幕府与皇室的判断,长州的武士与西洋军舰开战后大败而归,萨摩的武士与英国军队开战后同样一败涂地。匹夫之勇难以胜过船坚炮利,然而最重要的是日本民族的精气神却在这场战争中得到磨练,失败并不可怕,在某种程度上胜利就是以失败为阶梯筑成的。这两场战役的失利使得全体日本人都明白爱国、勤皇需要的是实力,一代人的鲜血终究唤醒下一代人。

戊辰战争

(一)年和4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佩里准将率领舰队两度叩关日本(黑船事件),迫使幕府与美国签署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德川幕府两百余年的锁国政策宣告破产。欧美列强以炮舰为后盾打开日本的国门,又凭借不平等条约规定的殖民权益把日本变成欧美近代大工业的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日本面临着和同时期其他亚洲国家一样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厄运。接下来的十余年间日本国内佐幕和倒幕势力进行激烈的斗争,而德川幕府已经无力挽救民族危机,日渐成为日本近代化的障碍。即将爆发冲突之时十五岁的明治天皇虽然冲龄,但已经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受宫中人一致地信服。当时各方对形势的看法也各不一样,法国明确拥护幕府;英国支持萨长两藩,如果幕府能与之合作更好,对大政奉还也赞成;美国、荷兰无意见。宫廷内的讨幕派以岩仓具视为中心,与王政复古派联合,王政复古派只要幕府肯在形式上奉还政权就已满足。佐幕派主张公武合体,亲幕派是是德川庆喜的死党。亲法派主张强化幕府,长州藩力主反幕。萨摩藩反幕,但也赞成大政奉还。土佐藩、芸州藩、宇和岛藩及越前藩主张大政奉还,但也不反对反幕。会津藩拥护幕府。其中土佐藩主张大政奉还最坚决,土佐藩代表山内丰信的心腹后藤象二郎和坂本龙马共同提出著名的《船中八策》(大政奉还案的原稿)。大政奉还的呼声刚开始的时候庆喜根据目前形势知道各强藩正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对付长州藩已经很吃力,所以假意同意大政奉还徐图再起,或者暂时放弃将军之名以观后变。

(二)山内提出的方案远比庆喜想象的要缓和得多,这方案似乎只要庆喜做列藩会议的议长,其他对幕府的态度和要求似乎没有多大的改变。英国大使听到这消息以为从此幕府一切权限都转移到天皇,日本将真正成为以朝廷为中心的国家。法国大使非常惊讶,立刻召集会议,研判的结果认为日本如果想要近代化非将军莫属。大政奉还案相当缓和,与讨幕派有很大的距离。坚持讨幕的只有长州藩,其余的强藩都是两面赞成,但这时忽然出现密敕——天皇的诏书。文曰:“源庆喜,借累世之威,恃阖族之强,妄贼害之忠良,数弃绝王命,遂矫先帝之诏而不惧,跻万民于沟壑而不顾,罪恶所至,神州将倾覆焉。朕今为民父母,是贼而不讨,何以上对先帝之灵,下报万民之深雠哉。此朕之忧愤之所在,谅阖而不顾者,万不可以也。汝宜体朕之意,殄戮贼臣庆喜,以速奏回天之伟勋,而措生灵于山岳之安。此朕之愿,无敢或懈。”密敕庆喜大政奉还奏章,同时让萨长两藩暂时把密敕收起,静观庆喜以后的动向。庆喜接到大政奉还案之后本想以退为进,索性把将军的职位也辞掉。朝廷因此又将讨幕行动延期,各公卿很怕会打起仗来,决定召集十万石以上的诸藩主来京都开会。于是诸藩主中反幕派和拥幕派两方都调集大军,形成对峙局面。年12月19日占据京都的倒幕派在15岁的明治天皇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实行“王政复古”,也就是天皇从幕府收回统治权,下令剥夺德川家的将军之职,废除幕府制度。紧接着要求德川将军“辞官纳地”即交出统治地区,战争本来就是倒幕派所希望的夺权手段。

(三)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曾表示:“二百余年太平旧习污染了人心,一旦动起干戈反使天下耳目一新、中原弥定、构成盛举。决然一战乃是死中求活的着眼点,最为紧要之务。”但幕府不甘灭亡,年1月1日德川幕府发出《讨萨表》,以清君侧为名向倒幕派宣战,次日幕府军和佐幕各藩的军队便开始由大阪出发进军京都。鉴于兵力上的劣势,倒幕派依托京都采用战略防御态势,戊辰战争爆发。倒幕派军队的主力是日本西南部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部队,长州藩早就进行军事改革,废除以往作为藩兵基本编制的八组,建立一支以奇兵队、集义队、游击队、膺惩队等诸队为主力的新军。奇兵队是高杉晋作以“聚集有志者,不论藩士、陪臣和轻卒,都同等对待”为口号建立的“平民军队”,市医出生熟谙西方近代军事知识的大村益次郎为了加强部队的战斗力还积极进行军事武器装备方面的改革,把落后的火绳枪等旧式武器卖掉,从长崎的英商那里买到支法国米涅步枪、支荷兰盖贝尔步枪。年萨摩藩模仿英国编制组建以小铳队、城下队和外城队为主力的新军,和长州军一样的萨摩军也装备从西方进口的新式枪炮。但是倒幕派面对的绝不是仅仅装备武士刀的对手,幕府在存亡危机的压力下也进行军事改革,2年12月德川幕府发布《兵赋令》,标志着幕府组建新式陆军的开始。《兵赋令》规定“兵赋”自年龄十七岁到四十五岁、身强体壮的农民中间选拔,按领地的大小以每五百石(石:米谷的计量单位,也用于衡量领地大小)出一人、每一千石出三人、每三千石出十人的原则征募。

(四)幕府新式陆军组建时的步枪主要有盖贝尔式和恩菲尔德式两种,后者正在逐渐取代前者。在大炮方面老式的前装滑膛炮仍占主流,但已经开始引进新型的线膛炮。年末代将军德川庆喜上台以后聘请法国的教官开始法式陆军训练,组建近万人的新式陆军。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教官第一次将欧洲的军事体操引入日本。当时被称为“练体法”的军事体操的作用在于锻炼士兵们的体魄,使他们的身体状况可以适应训练和作战的需要。但是幕府军的军官始终由世袭的武士担任,使得幕府的军事改革仍未脱出封建制度的窠臼,始终落后于萨、长。由于优势的幕府海军此时已经控制日本的海运大动脉——濑户内海的制海权,倒幕派只有力争大胜并夺取大坂这个幕府的陆海军基地才能保障京都乃至整个关西的安全,如同西方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说:“主力会战正像我们以后还要详细说明的那样是最好的手段,谁害怕大的决战而逃避主力会战,通常谁就要自食其果。”双方在京畿的战斗既是戊辰战争的初战,同时也是决战。1月2日下午幕府军进据京都南十二公里的淀城(但最高统帅德川庆喜却一直远在后方大坂),随即分兵两路。主力东出伏见,由陆军奉行竹中重固指挥,率领幕府军及会津等藩兵及“新选组”等(兵力八千人),当晚驻伏见奉行所。年1月日倒幕派在朝廷发起宣告将政权交归天皇的政变(大政奉还),在王政复古中新政府的小御所会议上决定要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向朝廷返还官位和领地(辞官纳地)。

(五)此事刺激拥护幕府的会津藩、桑名藩的藩兵从大坂向京都进军,同以萨摩和长州两藩军队为主力的政府军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发生冲突。倒幕军在鸟羽布置有一个半月形阵地,从东边的中岛到鸭川西岸的小枝,守军有萨摩兵二千及一部分长州兵。1月日下午幕府军要求守军让路并下令强行通过,萨摩守军首先开炮。第一发炮弹就击中幕军纵列顶部的一个炮兵队,随即又是雨点般的枪击,幕府军顿时大乱。后来幕府军好不容易才组织还击,京都的宪兵警察组织“见回组”还进行白刃冲锋,但这些精于刀剑的武士立即被枪弹击退。入夜幕府军无法抵御讨幕派的夜袭,遂连夜逃回淀城。伏见在鸟羽之东,是京都南六公里的一个小市镇,西滨贺茂川,东靠桃山。奉行所在它的东南角由土墙和巨屋所圈围,在当时的火力条件下算得上是一个牢固的堡垒。同鸟羽方面一样官军也有一个半月形阵地,占据桃山制高点,从三面包围伏见奉行所,守军有长州兵一千八百人、萨摩兵一部和土佐藩的三百人。幕府军多次冲击倒幕派的阵地,曾一度占领桃山,后都被打退。入夜倒幕派照样进行夜袭,到4日黎明幕军被迫退回淀城,这样幕军在鸟羽、伏见两个战场都遭受惨败。1月日中午朝廷便宣布德川幕府为“朝敌”后决定讨伐,4日朝廷以仁和寺宫为征讨大将军,下令征讨幕府军。午后2时仁和寺宫嘉璋亲王捧天皇御赐锦旗和节刀到达东寺的官军大营,倒幕军士气为之大振,乘胜展开追击。

(六)倒幕官军的实际最高指挥西乡隆盛欣喜地写道:“日到6日没有后退一步,没有一点失败,如此彻底大胜的军队实在未曾有过。”幕府军连战连败被迫退往大坂,鸟羽、伏见战役惨败后原先效忠幕府的各藩纷纷倒戈。幕府军败退后曾欲固守淀城,淀城藩是德川幕府的谱代大名(德川家康奠定霸业前臣服的诸侯,相当其嫡系),就在三天前还是幕府军的前线指挥部,但此时却断然拒绝幕府军入城,并开城欢迎倒幕官军。甚至御三家(和将军家有血缘关系,有权使用德川姓氏,并在将军无嗣的情况下继承幕府)之一的纪州藩也借勤王之名保持中立,真可谓大树将倾、众叛亲离。大坂久有“金城汤池”之称,又有“大坂富庶雄于天下”之说。然而此时在大坂的幕府军最高统帅将军德川庆喜却已经丧失战斗意志,于1月7日早晨抛下尚在战斗的军队,与幕府重要官员松平容保(会津藩藩主)、松平定敬(桑名藩藩主)、老中(直属将军统辖政务的最高官职)板仓胜静等乘旗舰“开阳”号逃回江户。大坂城中的幕府军闻讯后尽皆惊愕,遂作鸟兽散。海军副总裁榎本武扬只得将城中藏金18万两搬上军舰,并接载部分伤兵驰向江户。8日长州藩部队进入大坂,宣告幕府军在京畿决战中的彻底失败。幕府军在京畿战场上的失败首要原因固然是政治上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京都一带的市民、商人和农民给了官军极大的支持。西乡记录道:“幕府在京摄之间人心丧尽,伏见一带虽有兵火烧过,但每有萨(摩)长(州)兵队经过时男女老少则出于路旁合手礼拜、连声道谢。战场上也有送粮食、烧开水、酌酒犒劳战兵者,比本藩人民还要好些。”

(七)但幕府军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无疑也是重要原因,幕府军本可以直属部队为主力,沿淀川北上直叩京都南门,另由称为“佐幕双璧”的悍勇的会津、桑名藩兵取道连接江户和京都的干线道路“中山道”,从关原(琵琶湖东北、年德川家康曾在此地获胜从而奠定德川幕府的霸业)和铃鹿峠径向京都东边门户大津,两边夹击逼倒幕派官军向西退却。但幕府军却以臃肿的队形,集全部人马出于淀川一路,态势凝重呆板,果然战事失利后这种一窝蜂的进军便化作一窝蜂的溃退。京畿战场胜利后天皇于1月7日下达“征讨庆喜令”,16日撤掉德川庆喜前内大臣职务,剥夺会津、桑名等顽固佐幕派的领地和官职,宣布将旧幕府领地列为朝廷领地。新政府为争取反幕势力,1月12日下令“幕府领地今年租税减半”,此举为新政府赢得民众更多的支持。新政府为使天皇政权获得欧美各国的承认,1月15日派使者去神户向各国公使面交国书,其内容是:天皇亲裁内外政事;过去条约称大君,今后改称天皇;承认旧幕府和外国所订条约;对内批判幕府的过错,对外采取开国友好方针。各国承认新政府和旧幕府为对等的交战团体,宣告战争中局外中立。但法国暗中支持幕府,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2月6日改东海、东山、北陆三道镇抚总督为先锋总督兼镇抚使,9日任命政府总裁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为东征大总督,西乡隆盛等人为参谋。倒幕派官军由西乡隆盛等指挥,在万民欢呼之中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东征军以萨长兵为主力,号称有5万军马。

(八)2月11日开始依次出发,15日炽仁亲王被天皇亲自授予锦旗、节刀后踏上征途。长州藩士品川弥二郎见其军威作俚谣广为流传,歌词曰:“亲王亲王御马前,随风飘扬的是何物?咚咚咚呀咧咚,君不知那是征伐朝敌的御锦旗?”东征的官军进展神速,2月“佐幕双璧”之一的桑名藩不战而降,月德川氏发祥地三河亦落入官军之手。德川庆喜逃回江户后幕府内分裂成“恭顺派”和“主战派”,德川庆喜最后接受恭顺派的主张,解雇支持“主战派”争取法国援助进行决战主张的法国军事教官歇多万。任命日本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主张“绝对恭顺”的胜海舟为陆军总裁,主持幕府事务。但“恭顺派”并不是准备无条件投降,他们不过是要以温和的手段来最大限度地保住幕府的利益。尽管幕府陆军的主力已经在鸟羽、伏见战役中被消灭,但胜海舟执政后即派出“甲州镇抚队”和“信州镇抚队”前往阻止官军东进。2月2日他将“甲州镇抚”的任务交给曾在京都血腥镇压维新志士,和倒幕派誓不两立的“新选组”,提升“新选组”局长近藤勇为若年寄(官名)、副局长土方岁三为若合席(官名),拨给金五千两、大炮二门、枪五百支及其他军用物资。甲州即甲府,在今甲斐城,地势险要。坂垣退助评论道:“中宽四塞,山河险峻,天下罕见其匹。”又任命古屋佐久卫门担任步兵头(官名),率第六联队,携炮四门及其他物资,出抚信州(信浓)。胜海舟还准备在和新政府的谈判失败后就疏散江户市民,火烧八百街,绝不交出完整的江户城。

(九)月1日幕府的“甲州镇抚队”和官军的甲州支队同日向甲府进发,但官军抢先一天进入甲府。月6日官军兵分三路击溃幕府军,控制甲州。同时官军的东进部队在豪商相乐总三组织的民间武装“赤报队”的帮助下于月6日越过天险锥冰峠,月10日黎明突袭幕府的信州镇抚队,0人的幕府军逃往东北方的会津藩。官军占领北部关东平原,与南边的甲州支队相呼应,形成对江户的钳形攻势,幕府军的防线被彻底击垮。官军预定月15号总攻江户,甲州、信州镇抚的失败彻底打破幕府主战派的一切幻想。月14日幕府的恭顺派终于和官军达成江户“无血开城”的协议,规定幕府交出军舰和一切武器,德川庆喜去水户“谨慎”(实为幽禁),让田安龟之助(后改名为德川家达)继承德川家,仍给静冈土地70万石,至此统治日本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实俱亡。4月21日东征大总督炽仁亲王进入江户,把旧将军府改为大总督府。不久这座将军的居城,将成为日本的新首都。不甘心失败的反动武士组织一支拥有两千人的名为“彰义队”的反新政府武装,拥立轮王寺宫(皇族主持)以上野宽永寺为据点,串通德川幕府残余势力继续同明治政府为敌。5月15日在上野之战中彰义队被大村益次郎指挥的官军包围击溃,倒幕派的反攻取得完全胜利。倒幕派官军在东征时得到各地人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相乐总三组织的“赤报队”进入关东为新政府军开辟道路,向农民宣传年贡减半的政策,在战争中为官军做出极大贡献。

(十)德川幕府虽亡但内战还没有结束,被列为“朝敌”的会津藩主松平容保自回会津以后整备军火、改革兵制,准备和新政府军决一死战,会津一时成为反新政府势力的中心。江户开城以后原幕府步兵奉行大鸟圭介就带领精兵0从江户逃往会津藩,东北(陆奥、出羽、越后)地方诸藩并不希望把奥羽地方卷入战火中,4月11日仙台藩主伊达庆邦、米泽藩主上杉齐宪向奥羽镇抚总督九条道孝提出对会津宽大处理的请求,但是遭到拒绝。于是5月6日以会津、庄内两藩为中心的东北各藩成立“奥羽越列藩同盟”,发出“讨萨檄文”,扬言要清君侧和扫除“伪官军”,战火终于燃遍整个东北地区。奥羽越列藩同盟是年5月会津战役时东北、北越各藩结成的反政府军事同盟,维新政权任命九条道孝为奥羽镇抚总督,大山纲良、世良修藏等为参谋,前往仙台命令仙台藩征讨会津藩。但是仙台、米泽等奥羽十四个藩在白石城聚会,恳求朝廷赦免会津藩,遭拒绝后立即暗杀世良修藏。5月日又有十一个藩加入,决定结成奥羽同盟,恳求政府停止征讨,又被拒绝,进而有北越六藩加入遂成立奥羽越列藩同盟。中心机构公议所设在白石城,福岛设军事局。同盟各藩与会津、庄内二藩策应,对抗政府军,但是不久退出同盟的各藩相继被平定。大村益次郎在上野之战后取代西乡隆盛担成官军的最高指挥,他对付奥羽越同盟的战略思想是:“首先除去枝叶(指各藩),茎干(指会津)自然干枯。”6月官军兵分三路进行讨伐,后来西乡隆盛担任越后方面的海军总督。白河位于古奥羽街道的北线起点,是通往奥羽各地的重要关门。

(十一)奥羽越同盟建立后于5月26日对官军占领的白河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攻击,以后一直到7月15日奥羽越同盟军共组织七次进攻(即白河七战),结果全部失败。官军始终控制着白河,从正面威胁着同盟,吸引并消耗它的大量兵力,白河攻防战在奥羽越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长冈是越后北部强藩,民风质朴强悍。藩主牧野忠信是德川家康十七将之一的牧野康成之后,他曾在藩内改革兵制、设置军校、装备洋枪洋炮。长冈藩军事总督河井继之助早在归藩前就把江户藩邸内的古董和什器全部变卖,以所得款项从外国商人处重金购入两门最新式的“加特林”自动速射铳炮(2年由美国人加特林发明,南北战争期间曾使用过,在清朝被称为快炮,又名十门连珠炮),这种威力强劲的武器当时在日本总共只有三门。5月初长冈曾与官军谈判要求武装中立被拒绝,遂加入奥羽越同盟和官军作战。5月19日官军攻克长冈,长冈城下町屋舍被焚毁达二千五百余间,兵学所、藩校崇德馆、社寺等重要设施也荡然无存。数十年来所积之军用金二十万两,大炮四十门,武器弹药无算,尽被官军掠走。以后双方在长冈附近反复格斗,难解难分。7月初官军增兵达4.万人,这里是整个奥羽越战争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个地区。由于官军握有制海权,柏崎、新澙等港口很快被官军所控制。河井继之助为了避免长期消耗而寻求决战,7月24日在米泽等藩兵的配合下终于击败官军夺回长冈。随后会津、仙台等盟军先后开到,但河井身负重伤,盟军因失去指挥未能组织追击。

(十二)官军于7月29日反攻夺回长冈,同盟军在越后北部彻底败北。长冈争夺战是奥羽越战争中最激烈的一个战役,长冈的二次失守吹响“奥羽越列藩同盟”灭亡的号角,属于列藩同盟的越后诸藩相继向新政府投降。8月2日坂垣退助的中路军抵达会津若松城下,官军开始酝酿会津攻坚战。当时军中有两种战略,一是继续沿用“除支弱干”的办法先征服米泽、仙台;一是先攻会津,理由是如果米泽、仙台久攻不下则战事势必拖延到冬季,这对以萨摩、长州等南方兵为主的官军很不利,于是官军决定采用“会津攻城,仙米攻心”的战略。9月初包围会津若松城的官军达到万人。从9月14日开始官军发动总攻击,22日最顽固的封建领主松平容保不得不开城投降,反政府势力的最强悍的一个据点被拔掉,在此前米泽藩和东北第一大藩仙台藩已经相继投降,官军在本州岛上确立完全的统治。8月的奥州会津战争是戊辰战争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政府军人迂回突袭会津藩的若松城,战斗历经1个多月后在9月22日会津藩开城投降。在东北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旧幕府海军总裁榎本武扬于江户率领“开阳”等八艘幕府残余军舰及仙台藩兵与幕府老中板仓胜静等幕府遗臣带领4余人从品川湾逃脱驶向虾夷(北海道),10月12日强顶暴风雪登陆虾夷鹫木,随即南下箱馆,击退官军箱馆知事清水谷公孝。11月攻陷松前福山城,和平接收五棱郭(坚固的西方式要塞克服旧式日本城池存在射击死角的缺陷),平定虾夷南部。

(十三)榎本武扬等人占领虾夷之后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承认明治政府为日本正统政府,请求把虾夷地作为德川家的静冈藩飞地,通过山野开拓使“信守忠臣不仕二主之义”的旧幕臣有安身立命之地。另一方面在12月15日榎本武扬宣布成立“虾夷共和国”,大宴各国领事,从各国领事手里接过各国领事承认箱馆政权为事实上的政权的备忘录。并且在五棱郭布置大本营,以陆海军士官以上投票,选出榎本武扬为“虾夷共和国”总裁,大鸟圭介和土方岁三为陆军奉行、军事指导。以榎本武扬为首的首脑,主张征收比较高额的赋税,以集结军费整备军力与明治政府对抗并决一死战。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明治政府绝不容忍旧幕府势力继续存在下去。虾夷共和国(年~9年)因抵抗日本明治政府而于年12月成立于北海道函馆,对外称“虾夷共和国”,对内则称“虾夷德川将军家臣武士团领国”。虾夷共和国与明治政府分庭抗礼,仅存活天。年4月德川幕府向萨长联军投降,戊辰战争结束,新的日本帝国建立。但幕府海军奉行榎本武扬拒绝交出幕府舰队,带领八艘军舰北上虾夷函馆,占据西洋式武装城堡“五棱廓”。接着以“德川脱藩家臣团”的名义照会英国及法国领事,获得其承认“虾夷共和国”为事实上独立的国家,并且承诺严守中立。随后拥幕志士涌入五棱廓,新选组的土方岁三也在其中,另有部分法籍官兵,共有军队三千余人。12月28日士官级以上干部投票,选出榎本为虾夷共和国总裁(总统)。明治政府外务卿岩仓具视通过外交渠道要求欧美各国撤回中立承认,并随即发兵讨伐。

(十四)9年初春爆发箱馆战争,虾夷共和国战败,土方岁三战死。9年6月26日榎本决定投降,五棱廓于5月18日转交给政府军陆军参谋黑田清隆,成立一百多天的虾夷共和国结束,同时也代表幕末内战“戊辰战争”的终结。事后榎本入狱服刑至明治五年获得特赦,两年后出任驻俄公使,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立下大功。新政府在加紧改革的同时致力于全日本的统一,于翌年春暖组织黑田清隆率领的征讨军北伐虾夷。北海道与本州隔海相望,海军力量对双方都有重要意义。官军方面的主力战舰是刚刚获得的“甲铁”舰,该舰是一艘法国造铁甲舰,为木制船体外部覆盖厚度4.5英寸的铁制装甲,排水量吨,蒸汽/风帆混和动力最高速度6~8节。船艏炮廓安装1门阿姆斯特朗00磅炮,另有2门阿姆斯特朗70磅炮、2门6磅炮和2门4磅山炮,舰艏还装有.5米长度的冲角。榎本海军和政府军的其他战舰都是木质军舰,榎本海军自从最强大的“开阳”号意外触礁沉没后只剩“回天”、“蟠龙”、“千代田”三舰,其中法国造“回天”舰吨位吨、炮1门,是双方参战军舰中最大、性能亦较优的舰只。9春,日本政府军在青森集结准备越过津轻海峡登陆虾夷,月9日日本舰队自品川海峡一路北上,进入陆中的宫古湾,尽管实力弱小但榎本海军还是组织一次奇袭。如同西方军事家马汉在《海权论》所认为的一样海军的存在是为了进攻,防御只是进攻的准备。即使全局处于防御态势,海军舰队也必须积极出击,通过海上交战达到一定的结局。

(十五)如果榎本海军组织得当未必没有获胜的机会,但榎本的目标是夺取“甲铁”舰,而不是消灭政府海军主力而夺取制海权。月25日由于天气原因,到达宫古湾的只有“回天”一舰。悬挂着美国国旗的“回天”成功地潜入宫古湾,它立即降下美国旗扬起太阳旗,使用56磅火炮对“甲铁”实施压制轰击,同时以舰艏抵上“甲铁”右舷。但是跳舷夺船的“新选组”突击队被甲铁舰上的官兵用密集火力击退,“回天”舰被迫败走。“回天”舰无力回天,制海权就此被政府海军牢固控制。4月4日8政府军开始在渡岛半岛西北的乙部登陆,4月17日夺取半岛西南端要地松前,22日占领西北要地木古内。双方的舰只亦在海上反复交锋,5月初“回天”号和“蟠龙”号被官军优势舰队打得搁浅。11日官军攻下箱馆,随又包围榎本政权心脏之地五棱郭,“甲铁”号开始对五棱郭的要塞进行炮击。穷途末路的榎本武扬见大势已去准备自尽,为部下劝阻,于5月18日献城投降,短暂存在的“虾夷共和国”宣告灭亡。这是戊辰战争中官军追击东北残敌,夺取和巩固在全日本的胜利的最后一个战役。至此历时一年半的内战以德川幕府及其残余势力的彻底失败、新政府的胜利而告终,这场内战把日本从腐朽落后的幕府封建统治下解放出来,为日本建立统一的近代国家奠定基础。就此一个新生的日本帝国开始出现在亚洲的东部,然而依靠枪炮建立的明治政权不久就准备依靠枪炮去实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野心。

奉还版籍

(一)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年1月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年5月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稜郭(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日本全境统一。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因与政府勾结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

(二)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奉还版籍又称版籍奉还,是日本明治政府)于9年7月25日实行的一项中央集权政策,意指各大名向天皇交还各自的领土(即版图)和辖内臣民(即户籍),这是明治政府采取的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之一,9年(明治2年)6月实施。采取各藩主奉还版(土地)、籍(人民)于朝廷的方式,加强中央政府对藩的控制力量。年10月曾制定藩治职制,统一藩的官制,打开政府干涉藩政的道路。从这时起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等就进行策划,9年1月萨、长、土、肥四藩的藩主提出“奉还版籍”的建议,大部分藩皆在月以前效法奉还。5月向上局会议和公议所进行谘询,6月进行改革,藩主依次被任命为知藩事。

(三)藩的重臣执政、参政各自成为大参事、少参事,表面上看或许没有什么不同,然而版籍归还之后土地和户籍集中到政府手里。对不愿意归还的藩主,政府强制他们归还。名藩主归还版籍,后又不断命令各藩改革藩政,藩的独立自主性逐渐消失。政府为了掌握全国诸藩的实况,命令各藩提供藩政资料,1年正式废藩置县。年4月在江户幕府解体后成立的明治新政府,在其政体书规定的地方制度中确立以大名领土为藩,任命各大名为各藩知事,明显带有大名统治色彩的府藩县三部制。同年10月政府设立分离藩行政与家臣的藩治职制,实行由政府主导的藩统制体系。9年1月对建立新政府作出重要贡献的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和肥前藩共同提出建议书,于同年5月在公议所举行咨政,并在同年9月实行藩制布告。1年在以萨长土为主体的御亲兵支持下正式实行废藩置县,确立府县制。尽管幕藩体制被人们认为似乎是江户幕府时期的制度,但严密地说江户幕府体系下并不存在“藩”这种说法,但是在幕府末期逐渐出现将大名领地称为“藩”的说法。“藩”这一名词来自中国历史,在明治维新后首次正式出现“藩”这一官方称呼,但在废藩置县后这一存在短短2年的行政区名称便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废藩置县

(一)废藩置县是日本明治政府在1年7月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项划时代的政治变革。“废藩置县”措施结束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基础。此外日本明治维新还实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的政策,真正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日本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并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巩固中央集权的明治政府开始一系列的新政措施以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其中就包括政治上的“废藩置县”。9年7月25日明治政府曾通过版籍奉还改革藩制,“版”指土地,“籍”指户籍(人口),版籍奉还就是要诸侯向政府交出对土地和人民的封建领主所有权,促使藩体制解体。为消除封建根基,明治新政府继续改革行政机构,废除藩,设置县。版籍虽然归还,但藩主仍是藩的行政长官,而且藩主仍旧控制着征税和军令的权利,这离中央集权的国家尚有很远的距离。1年8月29日在萨、长、土三藩合作下调集一万兵力于东京,并由西乡隆盛、木户孝允、板垣退助、大隈重信等掌握政府中枢。而后召集在京的各藩知事,命令废藩,成立东京府、大阪府、京都府三府和三百零二县。原为旧藩主的知藩事,其家禄和华族身份得到保证,本人移居东京。各藩的年贡移交政府,债务也由政府承担。

(二)中央任命府知事掌管东京府、大阪府、京都府三府,县令治理各县,以代替知藩事,使权力集中于中央。同年11月日本实行改置府县,对府县进行统一、废除,合计共设三府72县。废藩置县结束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岩仓使节团的副使伊藤博文访美时曾在旧金山发表演说,他一边想着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一边洋洋得意地说:“欧洲废除封建制度需要进行长时期的战争,而日本滴血未流、一弹未发就废除封建制度。”虽废掉各个藩盟但长州藩、萨摩藩、肥前藩、土佐藩这四大藩帮的藩主依旧有着极高的政治话语权,甚至在裕仁时期长州藩在当时的日本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废藩置县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总的来说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治政府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殖产兴业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措施主要内容:废除各地关卡,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市场;建设铁路,发展航运、邮政、电报和电话等近代交通通讯事业;接管幕府和各藩的工矿企业,加以改造和扩充,以形成国有的企业体系;大力创办各种称为“模范工厂”的新式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原有技术和工具,同时注意创办民品工业;采用奖励、保护等多种方式,鼓励优质新产品和发明创新;举办交流会、博览会,以推广先进技术。推行“劝农”政策;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农牧业品种和经营管理制度;结合“士族授产”的“劝业”,使大批原封建武士从事农垦;扶植与保护私人资本,促进私人企业发展;奖励国产,鼓励国货出口。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0年发布“官业下放令”,从0年11月起决定将军工、铸币、通讯、铁道、印刷等特殊部门以外的官营企业廉价处理给三井、三菱、川崎、古河等特权大资本家。这标志着日本“殖产兴业”政策的根本性转变,它放弃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方针,转而实行大力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明治政府自19世纪80年代起立足本国实际,认为引进必须结合国情,西方经验不能照搬。明治时代日本在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广为延聘外国各行各业专家,很注意人才的引进,当时外国专家的薪金可以高出日本领导人数倍、随着本国人才的培育成长,逐步减少以致停止这种人才引进,派遣留学生出国。注意实用实惠,摈弃盲目性。

(四)0年12月成立工部省,工部省下设工学、劝工、矿山、铁路、土木建筑、灯塔、造船、电讯、制铁和制造等寮(相当于司局),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年11月成立内务省,内务省的成立纠正过去工部省偏重发展重工业的状况,并且以发展农业、产品加工、海运业等为主。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其目的是让它们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除工部、内务两省外9年在北海道设置“开拓使”,它作为开发北海道的机构积极推动北海道开发事业,如测量地形、调查矿产、开采煤矿、发展交通运输等。开拓使一直到2年2月才撤消,其间经营9个工厂,如札幌炼铁厂、机械厂、啤酒厂、函馆煤气厂、厚岸罐头厂、纹鳖制糖厂等,这对北海道近代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护,从80年代中期起在日本出现早期工业革命的热潮。工业革命席卷一切工业部门,而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得特别迅速,在5—年的短时期内棉纺厂就从20万个增加到0万个,纱锭也从7万个增至28万个。棉纱的产量也增加大约8倍,到年日本已从棉纺织品进口国变成棉纱出口国。实施殖产兴业政策之后日本在短短15年(0一5)内大大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从封建的农业国初步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农业工业国,为达到完全的民族独立和产业革命的新阶段创造条件。

废刀令

(一)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五条誓文》由明治天皇颁布,是明治维新的施政纲领,这为之后的明治维新奠定基础。其具体内容为: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其内容虽然未能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甚至还有一些军国主义色彩,但是却表现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它和维新政体书一起明确日本走现代化道路的方向。10月2日改年号为明治,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只是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级之分。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针对武士的《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明治维新以前各藩藩士中主要是武士,他们的工作就是为藩主打仗卖命,这些武士与藩主是家臣与主君的关系。家臣为主君工作,主君要给家臣俸禄,他们之间是一种从属关系。

(二)9年版籍奉还后藩士的户口由各藩转到国家,解除藩主与藩士的关系。但武士们的工作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国家仍旧需要武士们为国家打仗卖命,所以他们的俸禄就转由国家提供。年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对兵役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年义务兵役制,全民皆兵,每一个人都成了武士。改革使武士们一下子失去工作。对不工作的人时政府自然就没有必要再发给薪俸,这就是“秩禄处分”,秩禄是俸禄,处分是去除。秩禄处分(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项重大而又十分棘手的改革政策,即逐步革除封建武士的俸禄制度,用金禄公债来偿还所欠士族(武士)的俸禄。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禄(货币体禄)公债发行条例”,由政府一次发给金禄公债,偿付期为五年至十四年,利息为5—7%。9年日本明治政府废除原有公卿、大名诸侯称号,将之改称“华族”,武士一律改称“士族”。日本新政权的建立主要依靠以萨摩、长州两藩为主的下级倒幕派武士,他们迫切希望新政权维护士族利益,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经济生活,甚至重整业已衰败的“武家政治”。因此维新前武士的禄米(家禄),新政府不能一举全部废除,而只能以削减支给的形式持续下去(禄制改革)。除了家禄之外还要支给戊辰战争、箱馆战争的功臣和复古功臣赏典禄,再加上永世禄、终身禄、年限禄等三禄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1-2年度的财政决算表明当年岁入.5万日元,岁出57万日元。

(三)当年岁禄支出达.2万元,而作为新政府财政最大来源的贡租仅为5.1万元,可以看出仅岁禄一项就几乎将其蠹食殆尽。士族没有官职却仍坐食体禄,导致士族的游民化,微禄者的生活却愈加贫困。从四民平等(旧幕时代“士、农、工、商”四个等级)的原则来看是不希望继续存在特权的,另外从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来看重新清理整顿轶禄也是必要的。武士阶层逐渐成为社会进化的阻力,6年8月全部废除家禄制度的秩禄处分正式实施,8月5日发布金禄公债证书发行条例(太政官布告号),这个条例按等级把家禄分为永世禄、终身禄、年限禄,并依此区分年限。金禄公债5年不变动,附加5%~7%的利息,2年以后本金以每年抽签的方式分0年进行偿还,这样一来士族(武士)就成为持公债证书者。秩禄处分后武士阶层丧失在经济上的特权和地位,沿袭数百年的秩禄制度彻底被废除,但大多数的士族仅靠公债的利息是不能维持生活的。当时1石米价为5元,而与华族平均一人持有公债6.4万元相比,士族的平均公债1人只有元。公债根本无法满足大部分武士生计所需而被士族们贱卖,集中到了商人和高利贷者手中,承担创造原始资本的作用,士族相当于被狠狠地剐了一刀。活不下去的武士纷纷起义,明治九年肥后藩士族叛乱,史称神风连之乱,同年筑前藩秋月地区士族发生叛乱,史称秋月之乱、长州藩萩地区士族发生叛乱,史称萩之乱。

(四)这个背景下才有了明治十年一月大久保利通妥协,将地税由%降至2.5%之举。是年二月更大的冲突爆发,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在萨摩藩举兵叛乱,史称西南战争。这所有叛乱皆被明治政府采取高压政策强力镇压,为首者即便如西乡也毫不留情,捕获者皆处以极刑,而西乡隆盛死后亦被剥夺所有荣誉。秩禄处分政策的实行一方面减轻新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明治政府能腾出手来发展维新事业。另一方面以公债的形式发给士族轶禄,这些公债或抵押或投资于各行各业,以不同的形式转化为资本,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内容。轶禄废除后大部分士族(武士)生活没有保障,不得不进入工厂等处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劳力支持。1年明治政府继0年禁止一般人带刀之后又公布武士禁止带刀,刀对于武士来说是一种象征、一种荣誉,是生命的一部分。为了荣誉可以战死、可以自杀,可连刀都不让带了怎么战死?怎么自杀呢?工作没有了,自杀又找不到工具,武士们的愤懑达到极点。4年2月4日佐贺地区士族发生叛乱,史称佐贺之乱。明治政府关于建立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政策,很快遭到封建保守势力反对,发生多次起义事件。在2年夏对奉还版籍、废藩置县一直不满的岛津久光即上书明治天皇,提出14条建议,公开向资产阶级改革挑战;反对文明开化和教育改革;反对仿效英、法改革制度;反对四民平等和相互通婚等等。

(五)此后他又派人进京阴谋活动,要求罢免大久保等的官职,当时政府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为缓和不满情绪,年12月任命岛津久光为内阁顾问,但这种妥协手段改变不了岛津反对政府改革的思想。4年1月他再次反对大久保等的施政方针,以还乡(鹿儿岛)威胁政府。同年7月2日时任左大臣职的岛津久光又向公卿三条、岩仓等提出“质问书”,指责明治政府将先王制服改为洋服;历法改用洋历;政府各部皆模仿洋制、学制;军制均采用洋式;参议兼任省卿;兴不急需之土木等等,坚持制服、学制、军队、租税等一切复旧。岛津还扬言如果不采纳即见,他本人供职无益,将呈请辞职并要求撤大久保职务。对政府其他人事安排,他要求迅免大隅等职,召回西乡、板垣并复其职。在没有免掉大限的参议之前他本人不参政,以此逼迫政府。对这些反政府要求不仅大久保等不能接受,就是迁就岛津久光的三条、岩仓也难以承认。大久保出身萨摩,碍于岛津是过去的藩主,没有公开对抗。可是肥前(佐贺)出身的大限没有顾虑,毅然指出:“和过去不同,现在自己是朝臣,一个朝臣为何因一旧藩主而轻率地去留!”因为革新势力的反击,岛津反动要求未能实现,最后被迫引退。当岛津等旧藩势力进行反政府时不满明治维新改革的旧士族公开发动反政府的叛乱,最先爆发在佐贺。

(六)4年2月1日佐贺士族建立“征韩党”(年12月)和“忧国党”(4年1月),两党分别拥戴佐贺出身的前新政府参议江藤新平和前秋田县令岛义勇为首领。4年1月江藤和岛先后从东京和秋田被迎回佐贺,征韩党愤于征韩论派被击败主张立即征韩,要求把遣使朝鲜作为确立国权的机会。当时江藤是想借助征韩、忧国两党之力使内阁会议回到征韩上来,忧国党则反对政府进行的各项改革要求重新起用“中兴之元老”(岛津久光、西乡隆盛、江藤新平等)对内实行封建郡县并行之制,对外征服朝鲜、z国。他们纠集千多名士族队伍,错误认为西乡在鹿儿岛举兵。板垣在高知举兵,九州、四国的士族群起呼应,必容易成事。4年2月4日江藤劫夺小野组银行,抢到20万日元经费,发动武装叛乱。佐贺起义的消息传到东京,太政官在4日和7日命令陆军省出动熊本、东京和大坂的镇台兵镇压。2月10日政府派大久保赴九州,18日占领佐贺城,从22日至2日平定这次叛乱。6年10月24日熊本地区士族发生叛乱,史称神风连之乱。明治维新初期阶段,由萨摩,长州,土佐的武士们组成“官军”一直担当维护国内治安的任务,但随着倒幕运动的进展,明治政府渐渐意识到单单依靠没有经过系统化训练的武士组成的军队战力完全不足。借鉴外国的做法,明治政府打算实行征兵制。

(七)要实现征兵制,明治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原先各藩分治所领的制度,逐步向中央集权过渡,将各藩的武士集中到政府直接控制的军队中。同时又取消一些武士原有的特权,诸如废刀令的实施,允许普通平民也可以随意取苗字、断发令,并且停止武士们的俸禄。征兵制的实行使旧时代的武士备感困惑,同时原先拥有比一般平民高贵身份的武士一下子被剥夺众多特权,没有俸禄的武士更是一下子陷入生活困窘的状态中,而废刀令的实行更使武士们感到所谓武士之魂的丧失殆尽。6年10月24日深夜敬神党分为数队,分别袭击熊本镇台司令官种田政明宅、熊本县令安冈良亮宅,种田政明、安冈良亮及其他4名县厅官员被杀。之后敬神党全员袭击政府军所在的熊本镇台(位于熊本城内),将城内的兵士们依次杀害后控制炮兵营。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政府军一方的儿玉源太郎等将校赶至熊本城,在儿玉源太郎的指挥下政府军重整军容,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反攻。加屋霁坚、斋藤求三郎等中弹身亡,首谋者太田黑伴雄也中弹后身负重伤,躲至附近的民家,不久自尽。失去指导者的敬神党开始败退,其中大部分人自尽。未自杀的残余敬神党约50人被捕,其中一部分被斩首。神风连之乱是针对秩禄处分、废刀令等废除士族特权的明治政府新政不满而爆发士族叛乱的开端,与神风连之乱相呼应的叛乱事件还有约同时期的秋月之乱、萩之乱及第二年的西南战争。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治维新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