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岛上的形势已经直接威胁到统治集团和英国殖民主义者。伊萨酋长及其“顾问”想要挑起阿拉伯族居民和伊朗族居民冲突的企图未能实现。英德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围绕波斯湾及其邻近国家问题的斗争的最后一次爆发,规模十分巨大,彻底暴露了这两个大国的矛盾的不可调和。
帝国主义之间斗争的尖锐化
英国人在控制了珍珠采集业之后,不仅对它的原始生产组织没有作任何改进,相反还采取种种办法来加强它。这种生产组织包含对大量半奴隶式劳动的极端残酷的剥削。在二十世纪初,一个采集季节里集中在珍珠海滩的有三千至四千只小船,装载三万至三万五千人。每个采集工一天之内必须潜入水深十五至二十五米的海底达四十次之多。人们在多少天里见不到陆地。五、六年后,大多数采集工就会死去或成为残废。采集一星期后,珍珠就运到岸上,立即作价:20%付给巴林酋长,剩下的50%归船主——“拿厚大”,25%归监工头目,最后留下的一部分付给潜水工和水手。由于这些人通常都是“拿厚大”或高利贷者的债务人,因而在结帐时他们几乎什么也得不到,于是又一次欠下了债。
这种债务奴隶制度,对于过去鼓吹“反对奴隶制和奴隶贩卖”以掩盖英国在波斯湾地区的扩张的英国法利赛人来说,是十分中意的。成千上万人从事这种半奴隶式的劳动,提高了这个行业的“赢利性”,维持了麦纳麦珍珠价格的较低水平,增加了从国际市场的珍珠贸易中得到的收入。所以说,这种制度对于英国人来说是十分中意的;他们甚至关心着从城市贫民和农民中补充潜水工队伍的问题。
在农业方面,英国人也力求保存在巴林居统治地位的封建关系,即租地的农民只有权取得收成的五分之一,因为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只投入了自己的劳动,而提供土地、水源、种籽和工具的封建地主,则取得收成的五分之四,从而使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陷于极端贫困的境地,必须寻找额外收入。这就是巴林发生骚动前夕的局势。
巴林的爱国者在从邻近酋长国得到声援的情况下,宣布展开一场公民不服从当局的运动。事情一直发展到举行武装起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不让事态公开。向巴林派来了军舰和军队。舰队指挥官要求伊萨酋长完全服从。最后通牒规定在内政外交方面须作出一系列的让步。处在政治破产边沿的巴林统治者,接受了最后通牒的全部条件。紧接着,那些“造反的”统治集团家族和贵族的代表人物也赶忙放弃了自己的计划,这些人的参加运动纯属偶然。在岛上登陆的军队完成了它们的事业。骚动被镇压下去了。酋长国里开始了大规模搜捕。被拘禁的人投入了监狱或运往英国的各殖民地。反政府的“反对派”的一名领袖--巴林统治者的侄子阿里伊本艾哈迈德酋长--被流放到孟买五年,以儆未来。
虽然武装起义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可是年事件对于英国殖民主义者和当地统治集团来说是一次严重的震荡。因此,在年底就着手安排进一步加强这双方的“同盟”关系的问题了。驻麦纳麦的政治代表升格为英国正式代表,他有权独自决定这个酋长国的国内外政策问题。从此,不经“顾问”的批准,巴林统治者寸步难行。英国政府给这里安插了一批官员,包括一些受过严格训练的英国侦察机关的间谍,这些人掌握阿拉伯语,通晓当地的各种条件和风俗习惯。这些官员领导着酋长国并不复杂的国家机器的各个环节,表面上则以某些专门问题的“顾问”或各种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出现。伦敦方面坚持要求解决的主要任务中,包括在巴林酋长国建立起内部的依靠力量。由于这一任务只有通过对统治阶级做出某些微小的让步、对他们的经济利益加以照顾才能解决,因此英国驻麦纳麦的政治代表着手准备实行“改良”。此后英国对巴林治理的年代,竟被一些资产阶级辩护士说成是什么“民主改革”的年代。
德国虽然在年遭到失败,但并没有放弃把巴格达铁路延长到波斯湾的计划。这条规模巨大的铁路干线,穿过了奥斯曼帝国的各个阿拉伯省区,不断向“英国内湖”逼近。德国垄断资本集团在巴士拉和巴格达的代表展开了积极的反英宣传。他们甚至出现在科威特、巴林和卡塔尔。“翁克豪斯”商行在麦纳麦的分行及其在布什尔港、莫罕麦拉岛和阿瓦士的分支机构领导着这一活动。“翁克豪斯”同一家经营汉堡到美洲航线客货运输的大公司签订的一项协定,引起伦敦方面严重的不安,这项协定的结果是开辟从汉堡到波斯湾的一条新航线。柏林方面已经等不及贯穿美索不达米亚的干线竣工了。
到年第一艘商船出现在波斯湾时,新的“翁克豪斯”公司已经垄断了从巴林进口珍珠贝的业务。在德国的压力下,坡尔塔再一次提高了嗓门。土耳其政府“想起了”波斯湾几个酋长国和素丹国对它的附庸关系,以及它对这些国家的“义务”。驻守卡提夫和比达的部队增加了。年巴林遭到来自卡塔尔和哈萨海岸的阿拉伯部落的侵犯。科威特的领土也受到侵袭。土耳其人在组织这些进犯中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怀疑的,因为当奥斯曼帝国在札巴尔同英国人发生冲突遭到失利以及在阿拉伯地区同瓦哈比派的战争中败北之后,这种挑拨活动就停止了。
然而,推动英国人在巴林以及在另一些酋长国和素丹国实行“民主改革”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年席卷伊朗和土耳其、而到了年初开始蔓延到波斯湾沿岸的革命浪潮。如果说“英国内湖”还未受到波及,那只是因为英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增加了在马斯喀特的驻军,向麦什哈特阿曼的各酋长国和卡塔尔派去了大批间谍,迫使巴林酋长同意扩大海军基地,在年10月签订新条约束缚住科威特的统治集团,加强军舰对波斯湾两岸的巡逻,并在年占领阿巴斯港、伦格港和布什尔港从而用武力镇压了伊朗南部的革命运动。
“民主改革”对于巴林居民来说,又成了新的屈辱和灾难的根源。英国人是毫不留情的。根据驻波斯湾政治驻节公使柯克斯的指示,英国在巴林的密使强迫伊萨酋长在年向首席“顾问”发出一份文件,“请求”他接受对居住在酋长国的外国人的司法管辖权。这无疑是巴林统治者的重大让步。同年,伦敦在一切极其隆重的场合安排了用鸣放礼炮十一响来欢迎伊萨酋长。然而,对于这样隆重的“礼遇”,酋长又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年年中,他被迫作出保证:今后未经驻麦纳麦政治代表的准许,对于外国公司有关取得这个群岛海面上采集珍珠和海绵的租让权的要求,不得作出任何决定和答复。同年他又签字保证:对于在酋长国开设外国邮政机构,不予颁发许可证。英国人达到了孤立巴林的目的。年6月,英国人坚持要求把建立和保持这个酋长国同外界的电讯联系的垄断权交给了他们。
伊萨酋长的最大让步就是在年遵照执行英王的一份敕令,其中规定在这个酋长国适用变相的英属印度的民法典和刑法典,并规定实行领事裁判权制度。这个文件的第12条规定:“年关于外国人的司法审判的法律将适用于巴林,视同英国殖民地或领地一样”。敕令特别强调了驻波斯湾政治驻节公使的广泛权限,他从此刻起被宣布为“殖民地或领地总督的代表”和巴林的实际司法首长。就在这一条的最后,揭示了这个法令的涵义,即“巴林、马斯喀特、伊朗海岸和各岛、波斯湾内属于阿曼的一切其他地区、亚丁和英属印度,全部归属统一的英国领地”。这就是宣布巴林为英国的殖民地,它引起了这个酋长国内极大的愤慨。起来反对伊萨酋长和英国当局的,不仅是劳动人民,而且也有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在此以前不久成立的以著名十叶派领袖阿卜杜尔瓦哈布济安尼为首的“巴林解放运动”的成员。只是由于英国人在波斯湾地区和巴林采用了非常手段,才使伊萨酋长及其“顾问”避免了大规模的不愉快场面。
为了挫败德国人依靠自己力量或在坡尔塔协助下突破“英国内湖”边界的计划,十五年来英国作了种种努力,得到的结果只是使巴格达铁路的修建稍有延缓,但并没有停止。德国在-年(在东方发生的多次革命事件和组成协约国的直接影响下)试图寻找同英国的共同语言而归于失败。很明显,斗争的结局只能通过战争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英国人来说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解决同土耳其人关于波斯湾的争端,因为到了发生战争的时候,坡尔塔对科威特、哈萨海岸、巴林和卡塔尔的要求就可能变为英国的严重妨碍。
早在同德国人谈判的时候,英国人就已经对土耳其人在阿拉伯半岛东部的阵地施加压力。处在政治和经济危机箝制下的坡尔塔,试图缓和冲突,但遭到有意的忽视。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年7月29日的备忘录中通知素丹:“在土耳其政府放弃巴林和邻近岛屿,放弃巴林酋长享有重大权益的卡塔尔半岛的条件下,我们两国之间可以签订长期条约。”这是一份最后通牒。坡尔塔无法拒绝。伊斯坦布尔方面知道,即便德国给予援助,也没有任何指望了。年5月,伊本沙特的军队侵入了哈萨海岸,把土耳其人从那里赶跑,两个月以后英国人承认哈萨是内志埃米尔的领地,这时土耳其人让步的必要性已是确定无疑的了。
年7月29日签订了英土协定。坡尔塔放弃了对卡塔尔、巴林和科威特的要求;英国保证不破坏阿拉伯半岛东部地区的原状,不把当地的酋长国并入自己的殖民领地。这样一来,对德国帝国主义的计划是一次严重打击。可是英土协定并未保证解决一切争端。伊斯坦布尔方面对英国人对待所谓奥斯曼帝国遗产的前途的看法是一清二楚的,那里的一些最有远见的政治家把这个协定看作是英国人侵占伊拉克的第一步。伦敦方面根本不想认真对待所承担的义务。此外,这时的欧洲已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
早在土耳其人参战之前,英军司令部就向波斯湾派去了(表面上是执行巡逻任务的)三艘军舰。土耳其当局被迫宣布阿拉伯河的河口和邻近的波斯湾地区对一切外国船只封闭。年10月23日,即大战已经爆发之后,五艘运输舰在两艘军舰的护航下,向巴林运去了由戴拉门将军指挥的英属印度第十六步兵旅、第一炮兵旅和其他部队(总共达五千人)。巴林群岛成了英国在波斯湾的前哨阵地。为了避免引起当地居民和邻近酋长国人民的不满,英国驻波斯湾的行政当局组织了“解释运动”。
年10月31,即土耳其参战的那一天,英国行政机构首脑柯克斯上校发表了一个专门的《告波斯湾全体阿拉伯统治者和酋长及其臣民书》。他保证说,如果阿拉伯人保持安定、遵守秩序并忠于英国人,英国将保证阿拉伯人的宗教和自由不受侵犯。反之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就不言而喻了。这份文告起了决定性作用。巴林和邻近的酋长国都遵守了所要求的平静,这就使英军指挥部得以在年11月1日对驻营巴林群岛的军队发布向伊拉克发起军事行动的命令。波斯湾地区从此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条战线。
以后几年的事实表明,英国人花费许多力量和资金占领巴林群岛不是徒劳的。他们凭靠在这里建立的基地,在伊拉克的作战中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巴林的有利位置,便利英国人控制已成为伊拉克战场英军后方的整个波斯湾地区。为了加强这个后方,英国当局在年11月宣布科威特为英国的保护国;年12月他们又迫使伊本沙特签订了第三个协定,规定他不得干涉巴林、科威特、阿曼和马斯喀特的事务;年初英国当局又宣布建立英国对卡塔尔的保护关系。这一切都意味着英国帝国主义的重大胜利。
结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延续十年以上的波斯湾地区的政治危机。整个阿拉伯半岛东部和东南部领土在战后实际上已纳入英国殖民帝国版图;伊拉克成了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由于占领了伊朗所属的全部岛屿而巩固了自己在伊朗海岸的阵地。在德国被击溃和奥斯曼帝国被瓜分后,英国在波斯湾地区的统治地位达到了从所未有的不容争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