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徐爽心
黎巴嫩原定于7月10日、11日开始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但因电力供应不足,接种计划被迫推迟。此事的背景,是以货币几近崩溃为表征的黎巴嫩经济持续恶化。黎看守政府总理迪亚卜近日称,黎巴嫩经济“已到崩溃边缘”。
黎巴嫩曾有“中东瑞士”美誉,现在却因货币大幅贬值等原因深陷经济危机漩涡。世界银行6月1日发布的报告认为,黎巴嫩经济和金融危机“很可能排在19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最严重危机事件的前十名,可能是前三名”。
外汇储备减少、本国货币剧烈贬值,导致严重依赖进口的黎巴嫩正面临基本商品缺乏的严峻危机。药品、燃料和婴儿奶粉等严重缺乏,电力供应几乎中断,经济困顿已严重影响民众正常生活。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在去年年底进行的一项电话民意调查结果就显示,该国超过40%的家庭在食品等基本生活需求方面都面临困难。现在这种情况并没有好转,甚至愈加严重。世界银行警告称,若黎巴嫩危机持续下去,可能导致该国一半人口被推至贫困线以下的“灾难性局面”。这可能引发黎巴嫩全国的系统性问题,甚至对整个地区形势造成重大影响。
黎巴嫩曾以其发达的银行业、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为全世界所青睐。黎巴嫩人被认为是中东地区最具商业头脑的国民之一,“精英人才”遍布全球。过去30年间,黎巴嫩经济主要依赖旅游业、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输出也是该国外汇的重要来源。
然而,自年以来,黎巴嫩陷入经济困境,政府债台高筑,无力偿还各项贷款。年黎巴嫩主权债务超过亿欧元,相当于每个黎巴嫩人背负1.3万欧元的公共债务。年暴发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压垮黎巴嫩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祸不单行的是,年8月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剧烈爆炸,又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局势更趋混乱,黎镑(黎巴嫩货币)也一再暴跌。
黎镑官方汇率曾经连续30多年稳定在黎镑兑1美元的水平,但近期黑市汇率已暴跌至黎镑兑1美元,跌幅惊悚,人民手中的钱剧烈贬值。
一些经济专家将黎巴嫩经济制度描绘为“庞氏骗局”——依靠借新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直到借不到新债务来弥补空洞。黎政府沉迷于借贷,长期以来将黎巴嫩镑与美元绑定,保持着比较高的汇率;一旦外部资金来源不稳定或者汇率下降,就导致政府外汇储备不足。黎巴嫩过去的主要外汇来源是侨汇,即便是在经济最困难的年金融危机期间,黎巴嫩侨民仍然源源不断地向国内汇款。但从年起,周边地区局势动荡,国内教派纷争加剧,还被迫卷入邻国叙利亚战乱,黎巴嫩侨汇逐年减少。
年,黎巴嫩各银行纷纷提高美元储蓄利率,期望鼓励民众将本币兑换成美元存入银行,以增加外汇储备。然而,这一举措适得其反,黎巴嫩央行蒙受了巨大损失。黎镑贬值达90%,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少商铺拒绝用黎镑交易,租客被要求用美元支付房租,领取黎镑薪水的普通民众月收入瞬间不足50美元,而且即使有黎镑在手也买不到任何东西。更可怕的是停电,因为政府部门已经无力支付公共服务所需的巨额支出。
笔者从黎巴嫩知情人士处获悉,自去年11月以来,一些政府官员及精英阶层已陆续开始向境外转移个人财富。民众为此举行抗议活动并呼吁对这些人追责,却徒劳无益,因为司法和行政系统已经陷入瘫痪。政治家为逃避责任而拖延组阁,将巨额债务和无尽的绝望留给普通民众。
除了沉迷于借贷,黎巴嫩政府似乎还热衷于辞职。去年8月,迪亚卜政府因贝鲁特港口爆炸事件集体辞职,萨阿德·哈里里获得授权组建新政府,但由于在新政府部长人数、人选等问题上与总统奥恩存在分歧,哈里里直到今天也没有完成组阁。事实上,“引咎辞职”已成为黎巴嫩政坛的惯常操作,只要行政遭遇困难,政府就会通过辞职来撂挑子、推卸责任,导致国家陷入瘫痪。
黎巴嫩人民对“碎片化”的政府的愤怒已经到了极点。精英阶层的腐败和不作为、错误的经济政策、教派及政党纷争、外部势力的干预,把曾经繁荣的黎巴嫩打入了深渊。
在经济尤其是货币濒于崩溃的情况下,黎巴嫩人民亟需“良政”摆脱困境。尤其是,在复杂的民族、教派、政党纷争背景下,如何达成新的社会契约,需要用智慧摆脱当前的各方利益纠缠,以及单一的“西方民主话语体系”下政治想象力的不足。(作者简介:徐爽心,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阿拉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