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习主席谈理论学习有三个境界: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他强调,要集中精力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记者写稿要想言之有物、下笔如神,就必须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在碎片化、浅阅读和读图时代,读书更应成为我们最大的需求和爱好。今天,与大家分享解放军报记者刘丽群撰写的《战地记者的文学视界》一文。
战地记者的文学视界
■刘丽群
战地记者(WarCorrespondents),又称“随军记者”,最早诞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是随着近代报业与军事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战地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职业分工,包括文字记者、画家、摄影记者和摄像记者。战地记者在炮火纷飞的前线采集到的信息,既能为军事和外交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又能为军队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助力。他们中有人在战后还转入了文学创作,因此,战争经历就成为他们文学创作中难得的第一手素材。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有十几位曾做过记者或者从事过新闻宣传工作,包括美国的赛珍珠、法国的阿尔贝·加缪、索尔·贝娄、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捷克的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葡萄牙的若泽·萨拉马戈、匈牙利的凯尔泰斯·伊姆雷、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中国的莫言、白俄罗斯的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等,而英国的温斯顿·丘吉尔、美国的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约翰·斯坦贝克、苏联的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等几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还都曾是战地记者。
经历过战场上血与火的考验与洗礼,战地记者从事战争文学创作就有了不竭的源泉。战地记者创作的战争文学作品,因其呈现出来的不同于其它文学作品的特质,而成为世界文学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战地记者不怕死、不怕苦、能抗压、不造假,见证和记录战争中的真相,思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