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尼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日本国策公司简史第二则南洋厅与垄断性贸易
TUhjnbcbe - 2023/8/5 20:22:00

南洋厅(日语:南洋庁〔南洋廳〕/なんようちょうNanyōChō)是根据《凡尔赛条约》,日本在其委任统治的南洋诸岛上设置的行*机关。所在地为帕劳群岛的科罗尔岛。在其下设有支厅。年设立,年因战败而成立太平洋群岛托管地。南洋厅于昭和14年(年)管辖6支厅。

塞班(サイパン,Saipan)支厅:北马里亚纳群岛(塞班岛、天宁岛、罗塔岛)帕劳(パラオ,Palau)支厅:帕劳(巴伯尔图阿普岛、科罗尔岛、安加尔岛)雅浦(ヤップ,Yap)支厅:加罗林群岛西部(雅浦岛)特鲁克(トラック,Truk)支厅:加罗林群岛中部(特鲁克环礁:春岛、夏岛、水曜岛)波纳佩(ポナペ,Ponape)支厅:加罗林群岛东部(波纳佩岛、科斯雷岛)贾卢伊特(ヤルート,Jaluit)支厅:马绍尔群岛(贾卢伊特环礁)。

昭和18年(年)改制为3支厅,各支厅下各设有总务课、经济课、警务课。

北部支厅:马里亚纳群岛(原塞班支厅、美属关岛年12月11日起被日本占领)

东部支厅:加罗林群岛东部(原特鲁克、波纳佩、贾卢伊特支厅)波纳佩(Ponape)出张所、贾卢伊特(Jaluit)出张所(昭和18年废止,年2月马绍尔群岛全境被美国占领)。

西部支厅:加罗林群岛西部(原帕劳、雅浦支厅)雅浦(Yap)出张所。

关于南洋厅的部分,我以为可以比较研究的对象不是行*区划,而是英国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他们的属性和南洋厅应该更加接近。在标准的定性表述中,两个东印度公司都被定义为垄断性贸易公司,拥有武装和自己的治理机构,当然一切都是围绕着商业利益来的,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因走私等行为流失,同时大力掠夺当地的土地税赋收入,这样才有了后来的税制改革等问题,而公司框架下的经营行为,导致涂油子弹事件的爆发,年印度大起义才得以出现。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些垄断性贸易公司并没有自立为王,在当地搞割据,这种情况只能归功于金融集权的体制。因为本土的金融集权,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就筹集资金组织*队挫败叛乱的,比起*治集权的古代帝国平叛更有效率。

第一,如果按照最坏的情况,他们叛乱,而且殖民地的土邦贵族也都支持他们,英荷本土的舰队和兵力也足以剿灭他们,不是什么费力的事情;第二,当地的土邦贵族不会轻易和他们合作,因为土邦之所以选择与东印度公司合作,主要原因不是公司的威力,而是公司背后宗主国的实力,没有了宗主国,这些人就是孤魂野鬼,年大起义就能看出这些垄断性贸易公司的武力之外强中干,如果不是英国本土派*队增援,这里很难保全英国的殖民统治,自身实力不足,而殖民地的土人精英也不会甘居一个公司之下。第三,公司的生命在于欧洲与印度之间的联系,如果分离,只会把自己的财路切断,没有特许证和由此带来的垄断性商业利益,公司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公司内部的武力组织也不会服服帖帖的听从上层的独立意见。内部的组织难以服从上层,反而有可能分崩离析。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其他竞争对手的干预,也就是上上段里提到的那个外部干预一说,最明显的就是美国,这个国家的产生,靠的可不是什么美国自身的力量,大陆*在单独面对英*的时候几乎毫无胜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联合抵制英国才是关键。那么印度这一次为什么没有这种时机呢?

首先是欧洲列强心有余而力不足,援助美国反叛英国的时候,欧洲大陆上的殖民国家距离北美和英国距离北美是一样远的,而且在美洲几乎都有殖民地,可以策应,所以即便英国海*占据优势,也不至于把所有援*都拦截下来,而印度实在太远,中间的航路几乎被英国垄断,当时没有走埃及的水路,所以只能绕到好望角,但是好望角可是英国的殖民地,也许援助的*队在南大西洋就被皇家海*歼灭的,到了印度洋也有很多英国的殖民地还不算上英国的土著盟友阿曼,它拥有东非海岸线和桑给巴尔,北印度洋的阿曼本土海岸线更是接近印度的要冲。

其次,英国在这里占据绝对的海上优势,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直接就把荷兰的东印度直接吞并了,说实在的,英国在亚洲海域作战时,只需要把东印度和法属安南拿下,能够在当地生存的欧陆殖民国家的分舰队就会全部覆灭,更谈不上从本土增援了。这些海*不如英国的国家在超远海距离上对英国几乎毫无胜算,而且还有可能因此而触怒英国,丢失自己在超远海的殖民地,得不偿失。

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南洋厅本身和东印度公司又有什么异同之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从相同点来说,都是“统制性经济”的产物,虽然日本的垄断资本呈现出纳税人精英与财*借款人同构的形象,但是在英荷推出东印度公司的时候,尤其是英国,和日本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当时在议会里的还是土地贵族,而日本在发展统制性经济的时候,本土的弟煮经济还是很普遍,他们也广泛参与议会*治,那么英国为什么没有像日本那样*国化?原因就在于在海外市场的自由发展中,英国的金融资本不是先有*府帮助获得金融资本直接成为主人的,而是在产业资本勃兴的过程中积累出来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是分离的,经济发展产生的,而日本的则是财阀有钱之后投资的,是金融投资工业,而非工业派生金融,之后形成了金融的统治地位,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日本的金融更多的是*治性获得的,所以对于*队的依赖是要高于英国的,英国的*队是完全被金融集权所浸润的,而日本的*队是财阀从关西*阀演变为财阀的核心工具,也是维系财阀自身两个身份一体的重要工具(既当纳税人精英,又当财*借款人)。一遇经济危机,财阀不是思考扩大国内市场,而是依托*事变现畸形增长,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日本这种*事财阀扩张的战争“机遇”,从这一点说,旧日本的*工和*队不断扩大,实际上是这种逻辑的副产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产物。

至于国策公司,更不是直接与财阀单线联系的产物,他必然是带有*事性的。*事性贯穿日本垄断资本的“一生”。它是旧日本财阀确立自身统治地位,在戊辰战争中的根本物质保证;是确立自身货币秩序信用、弟煮承认该秩序、保证资本企业发展的收益的最初担保;是日本重工业的主要市场,也化经济危机为资本积累机遇的暴力机器。我们看旧日本*队,一定不要把它与财阀单独分开,视作一个可自主的主体,国家职能的机器,它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保证其经济地位得到日本国内旧有经济精英承认、进行资本积累、扩大和保障二元一体的经济地位长久存续。

二元一体的身份使得日本垄断资本内在的产业关系矛盾要远高于其他国家,不要说日本当时国内的弟煮经济普遍存在,就是国内市场通畅,这种矛盾也无法彻底解决,因为财*借款人本身是要靠持续对*府放款获得货币特权,进而收割国内产业周期红利获益的,但是纳税人精英本身又是需要长期高流动性(也就是市场的长期繁荣)为依托的,日本国内的产业增长模式受到这种情况的拖累,也不是很正常,因为要倒灌,工资和子母业体系要繁荣,要普遍,但是日本国内恰恰给不了这个条件,自主发展的小企业很容易在周期中受到严重冲击而破产,一蹶不振,那么日本本身的产业增长模式就难以给其以稳定收益,一般的日本企业,只能到海外去发展和积累,不然就要受到拖累。

收割的时候因为大工业资本和金融财团是同构的,所以实际上并不会使他们受到损失,真正受损的就是产业链上的其他中小企业。复苏靠的是大部分人基本必须消费与失业之间的矛盾带动的借贷资本重启,这个重启带动市场流动性重新注入,在整一波危机中金融资本积累的银行资本向大公司放贷推动其再生产,而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成为公司自身工业资本积累的关键,而危机过后的这个时期内人力成本和由此带动的其他要素成本都更低,所以开发的成本也更低,这是技术和固定资本更新的优势窗口期,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两个市场的流动性都得以提高。但当金融工业集团同构性非常高,乃至完全属于一个财团时,他们追求的目标就不是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而是怎样保全和增长自己的总利润了。

日本其实和胡佛时期的美国有很大的相似性,*府补贴补助的肯定是大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本身就是金融财团自办的工业,不救他们救谁?但是这样一个结果只会加重危机,而日本长期是这种状态,金融机构也是要放款才能搞到钱的,承平时放款盘利做多,繁荣周期到达时做空,流动性收紧,给的扶持多了,公司求利避险,自然不会用于扩大生产,把救济投到金融机构里,社会本身的流动性没有提高,问题自然无法解决。但是你还是得发展的,所以他们直接把资本投注到*事工业上,至少这样能把钱投到扩大再生产的部门里,提升社会经济的流动性,*事工业规模越大,流动性越高,这样日本国内的轻工业、重工业部门就能得到分红,但是这样财*上仍然是赤字,这部分赤字怎么消除?美国罗斯福用的是打广告吸收全球黄金的办法,日本没那个能耐,只好自己变现,怎么变?那就是*队了。通过我们最开始的那个法子,保持金融的稳定。

既想要恢复流动性,又不能因此把自办工业的利益放在第二位,日本这种办法就是最典型的。金融和工业分开,两者不同构,金融才可能在做空收割的同时顾及到重启做多周期,工业自身的恢复才有可能,而且也不会给金融带来很大负担,市场经济的根本就在于同属于一个体系但自负盈亏,尤其是对实业来说,金融的情况另当别论,但是金融最主要的市场共同体责任就是保持流动性,私有的自然不会保证这一点,他们的目的在于做多做空周期之间反复收割和积累社会发展红利。

日本人非常藐视流动性的作用,所以只能依靠*工产业运作维系国内市场的伪流动性,而伪流动性如果没有外部因素承受之,就会导致真正的危机,理由很简单,因为货币的赋值没有担保了,等于发出去的票子都是贬值的,社会上的市场主体都会等更高价再把商品抛出手,这就完美复刻了70年代的伪流动性危机,所以对外发动胜利的侵略战争具有决定性的金融意义,这一点做不到,日本的整个流动性就会变成真的伪流动性。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国策公司的纷纷建立,会导致这些殖民地也“日本化”,也就是被伪流动性困扰,当然,落后的积累增长型经济还能给这些地区一定的危机吐纳能力,国策公司本质上是金融性的,因为没有他们,整个日本的经济就会显现伪流动性,而原先在外埠的自由企业也在这一过程中被伪流动性化了,但是这个流动性被国策公司承接住了,研究原先日本在殖民地的商业公司和国策公司之间的关系,不能套用经典的斯密产业观点来理解,他们之间并不是直接相连的,国策公司和日本的金融财阀是最高一级,而*重工业维持产业经济的顶层,轻工业和这些在殖民地的原自由企业都是接受倒灌的部门。这样一个系统,才是日本战时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国策公司简史第二则南洋厅与垄断性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