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尼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美军也玩人海战术一个月伤亡28万,从此
TUhjnbcbe - 2023/7/31 8:14:00

作者:风千里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胜负已经日趋明朗。在东线,苏*通过1月份发起的维斯瓦-奥德河攻势,解放了波兰大部,兵锋直抵德国边境。在西线,解放巴黎后的盟*势如破竹,将德*苦心经营的齐格菲防线碾成齑粉。欧战已经胜利在望,但在万里之外的西太平洋,虽然马里亚纳一战歼灭了日海*主力,但意欲攻入日本本土的美*还要应付日*固守的岛礁。日本颓势已显,但仍有疯狂的神风特攻队和叫嚣“一亿玉碎”的顽固分子,美*仍未胜券在握。

马里亚纳海战期间,美*舰载机在第58特混舰队上空划出一条条密集的飞机云

为尽早结束战争,美*决意向日本内防御圈挺进。此时,一个叫硫磺岛的小岛成为必争之地。从地图上看,这个不起眼的火山岛简直就像日本的南大门。美*一旦夺取这里,就等于在大洋上得到一个重要的立足点,美*轰炸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机就可以就近在此驻扎,从此省却将近一半的航程。早在年10月,有关硫磺岛登陆的作战计划就在美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出炉。按照计划,美*将由海*陆战队第3、4、5师组成地面主力部队,同时由凯里特纳中将率领的太平洋舰队主力将组成登陆运输编队和支援编队,负责提供兵力输送与炮火支援。米切尔中将麾下的第58特混舰队将派遣舰载机和战列舰进行海空支援。这次战役美*将出动11万大*,艘*舰和架飞机,兵力颇为雄厚。

在硫磺岛外海准备实施登陆的美*舰队

然而从年2月19日战役打响,到3月26日最后一股顽敌被肃清,整场战役持续一个多月,美*打得异常惨烈。日*依托形如蚁穴的地下坑道和坚固的掩体工事给美*造成极大的杀伤。到战役结束,美*的伤亡居然超过了人。日*在顽抗之下全*覆没,伤亡总数居然比美*还低(2余人,这在太平洋战场上是唯一的一次,但亡人数要高于美*)。年的日本已是日薄西山,美*为什么在胜利在望时还会遭受如此惨痛的伤亡呢?

为筹备硫磺岛战役,美*的前期准备不可谓不充分。在年美陆航总司令首次提出硫磺岛作战建议时,参谋长联席会议立刻予以采纳,当时的太平洋战区总指挥尼米兹上将甚至为了此次战役直接将指挥部从珍珠港搬到了刚刚从日*手中夺回的关岛。为攻占硫磺岛,整个太平洋战区调配了最精锐的海陆空力量,这些队伍历经太平洋战场惨烈海空决战,作战经验非常丰富。然而在最关键的情报信息处理上,美*却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疏漏:

位于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地区联合情报中心,后迁往关岛

按照太平洋战争期间的美*惯例,每次登岛作战,美*都要派遣各种侦察机对敌区域进行多次拍照,并将照片发送给太平洋地区联合情报中心(JointIntelligenceCenterPacificOceanArea)进行甄别和处理,并对敌*部署进行精确评估,最终反馈给作战部队。而在硫磺岛战役前,恰恰是情报收集的两个环节出了纰漏:首先是航空侦察上,最初由驻塞班岛的美第7航空队负责,但这些平时以作战为主的飞行员们显然缺乏航空拍照的经验,几个月侦察下来,拍摄的照片位置不对不说,很多还很模糊,根本没有多少甄别的价值。人手调配不开的美*居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直到临战前几天才紧急调派第28航空队的P-38战斗机前去做低空侦察,总算获得了相当多有价值的照片。

执行侦察任务归来的第28航空队官兵

然而当照片送往情报部门时,照片甄别和分析环节又出了问题。此时按照情报部门的定期轮换制度,轮换上岗的情报员是一群生瓜蛋子,应付常规的防御工事尚可,可遇到日*像鼹鼠一样开挖的地下工事就无能为力了。以至于最后情报机构对日*的兵员数量,兵力部署等重要情况都做了重大误判。开战前情报机构作出的报告认为,日*的总兵力不过13余人,并且未得到任何加强,且防御工事都是一些普通的战壕掩体和浅层坑道,火力配置也比较贫弱(主要为70-75毫米的榴弹炮和37-47毫米反坦克炮),而事实上,早在马里亚纳海战还未决出胜负时,硫磺岛上的日本守*就已得到了加强,在开战前总兵力已经超过了2人,而且重武器配置数量超过了美方估计得一倍。日*构筑的复杂防御工事也没有出现在美方的情报中,在实际作战中,美*不得不在不知道是哪里射来的枪炮子弹中艰难前行,去拔除一个个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出来的暗堡与火力点。在战后美情报机构重新审视日*的布防情况后不得不惊叹于日*近乎精妙的部署,但情报员的重大失职却是不论如何不能忽视的。

在战前指挥工兵深挖坑道,构筑坚固防御工事的日*指挥官栗林忠道

当然,情报部门的失职只是导致惨痛伤亡的部分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恐怕还是源自美*自身,尤其是美*自身的火力配置。太平洋战争期间,无论是太平洋舰队,美国陆*还是美国海*陆战队,都拥有优于日*的先进武器和另日*胆寒的旺盛火力,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工业生产能力又让美*丝毫不吝惜弹药的消耗。似乎在作战中,美*士兵依靠强大的火力支援,可以轻松夺取敌人的防御工事。然而美*的火力配置到了特定的战场环境,却未必能发挥出来。

天宁岛作战期间美*使用75毫米M榴弹炮攻击日*据点

在二战爆发之前,美*经历的唯一一次高烈度国际战争就是一战。在西线战场,美*通过对协约国*队的学习模仿和发扬,逐步熟悉了阵地战的法则,此后一直到二战前夕,美*地面部队的作战方式依然是依托阵地战和堑壕战的一战模式,对复杂地形的攻坚战,美*实际上是不在行的。二战中随处可见的攻坚战中,支援火力是灵魂,而美*炮兵装备的火炮却存在着弹道单一,口径偏小,对坚固防御工事威力不足的缺点。美*的毫米榴弹炮对付一般阵地效果不错,但对付混凝土防御工事无异于隔靴搔痒。口径稍大的毫米和毫米榴弹炮威力虽然很大,但结构复杂,架设流程十分繁琐,炮击坚固工事的效果并不理想。而经常为美*用来做攻坚之用的毫米榴弹炮,则是一战大口径攻城火炮思想的产物,作为岸防炮还是称职的(比如金门一带的国*目前还装备有这批大口径火炮做岸防炮),用来跟随机动部队做定点打击则实在是勉为其难。相比较美*攻坚火力的贫弱,同时代的苏*则要高出不少段位,从毫米,毫米,毫米,到毫米,毫米乃至毫米火炮,各种口径火炮配置之齐全非美*可比,而且这些火炮设计简洁轻便,易于随同部队转移,苏*还大规模装备了大口径迫击炮(比如最著名的毫米M迫击炮)以及威力恐怖的火箭炮,这样的火力配置让苏*在东线战场后期的攻坚战中无往而不胜。

作为一战思想的产物,M1型毫米榴弹炮并不适合二战环境下的攻坚战

对硫磺岛日*阵地进行炮击的美海*“纽约”号战列舰

况且在硫磺岛这样特定的战场环境上,美海*的运输艇运力有限,美*炮兵的那些大家伙普遍运不上来,在登岛期间,能够运上岛的支援火炮就只有75毫米M榴弹炮这样的小家伙,对付坚如磐石的日*工事当然力不从心。真正的支援火力只能由第58特混舰队的战列舰来完成,然而在实战中,利用战列舰的巨炮轰击日*工事的做法很快被证明效果不佳。战列舰主炮的火控系统是用来实现视距内的舰对舰攻击,用来炮击陆地防御工事特别是地下坑道实在是勉为其难,再加上战列舰吃水深,只能在远离岛屿的海域进行远距离火力投送,在缺乏精确制导手段的二战时期,这样炮击的精确度就更成问题,而且战列舰本身巨大的身躯反而成为日*炮兵不可多得的活靶子。到了硫磺岛战役期间,尝到苦头的美*只得用吃水浅的驱逐舰和装满火箭弹的登陆舰进行火力支援,作战效果才有所改观。

硫磺岛战役期间,由LSM坦克登陆舰改装而来的火箭支援舰,成为美*登岛作战的主要炮火支援手段之一

美第7航空队的B-24轰炸机对硫磺岛进行轰炸

虽然美*连一级别的官兵就能通过通讯手段呼叫空中支援,可到硫磺岛这个地方,呼叫空中支援完全是画蛇添足。因为日*的火力几乎遍布全岛,一开始拥挤在海滩上的美*士兵处处都遭受着日*炮火枪弹的攻击,在如此狭小的作战范围内,与其根据对讲机提供坐标,倒不如让飞行员用肉眼直接观察来的方便。况且由于没有现代精确制导手段和钻地炸弹技术,加上上文提到的情报失误,美*机的航弹一方面难以命中目标,另一方面就算命中目标也无法对坑道内的日*造成什么伤害,甚至有不少航弹直接命中己方登陆部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在滩头阵地被日*炮火压制而艰难前进的美*

美*士兵就是在这样一种极端糟糕的情况下,懵懵懂懂地登上了硫磺岛海滩。在以往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中,“人海战术”(Humanwaveattack)这个词时常是用来形容我*或 的作战方式。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无论是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善于轻步兵战术的我*并不会盲目采用这种战术。倒是在硫磺岛战役期间,缺乏攻坚火力的美*,在看到舰载机,舰炮和榴弹炮都对日*工事束手无策后,只得端起步枪,机枪以及火焰喷射器,不顾日*炮火地向前冲锋,一个一个拔除日*的据点。毫不夸张的说,在硫磺岛这个特殊的战场,美*正是依靠士兵奋不顾身的勇敢和被逼无奈的人海冲锋,才在一片尸山血海中将胜利的旗帜插在了硫磺岛山顶上。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军也玩人海战术一个月伤亡28万,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