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尼亚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博士生返乡笔记引关注nbsp望在远方做事改变故乡
TUhjnbcbe - 2020/6/14 12:49:00
白癜风专家百姓放心

博士生“返乡笔记”引关注望在远方做事改变故乡


王磊光在家乡登山。背景是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王磊光说,希望人们说起自己的家乡是“那里很美”,而不是“那里很穷”。受访者供图


■ 对话动机


春节期间,一则题为《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的文章(以下简称返乡笔记)在络上迅速蹿红。读过文章,有人被戳中乡愁,生出无限共鸣,有人觉得字里行间满是“文青的矫情”。对话作者王磊光,解析文章爆红背后一名乡村青年对故乡的爱与忧愁。


王磊光,80后,湖北罗田人,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在读博士。


解剖乡土中国的一个样本,才发现多了物质,少了精神。自给自足、守望相助的乡村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农民不再种地,而是在城市讨生活,中国农村的凋零已是不争的事实。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小山村?


友@疑似学者评《返乡笔记》


走红


文章还有未尽之语


新京报:为什么想到写这篇文章?


王磊光:这是2月1日我参加一个论坛的演讲稿。因为每次回家过年都有意把一些见闻记录下来,这次算是有个梳理。“返乡笔记”应该是数次的总结。


新京报:对于后来文章的火爆没有想到?


王磊光:完全没有。演讲后,有媒体的公号负责人联系我导师,问能不能转载这个文章。没多久阅读量就100000+了。


新京报:之前接受采访时你将文章走红络归因于媒体,现在看来,有更深层的原因吗?


王磊光:媒体肯定是一方面。细想的话,受关注一个因为是时机,正好赶上春节,成千上万人返乡,不能回的也“每逢佳节倍思亲”。另外咱们国家有9亿农民,从这个群体中走出的人也很关注农村话题。


新京报:有种声音说,文章走红是农村知识青年开始掌握话语权的一个表现?


王磊光:“掌握话语权”的说法太夸张,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话语权从来不是由农村知识青年掌握。但与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沉默相比,这个群体开始发声了,这是个好事。


新京报:整个文章有什么未尽之语吗,有哪些遗憾?


王磊光:写文章时我就特别想说农村50岁以上的这辈人。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和国家最缺乏联系的一群人,农村的老人越来越多,养老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这是我最忧心的,时间关系,这部分没写,是个遗憾。


更让人悲哀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


——王磊光《返乡笔记》


【1】【2】【3】


车孟莹)

1
查看完整版本: 博士生返乡笔记引关注nbsp望在远方做事改变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