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
旅游,自古有之,于今尤热。明末有个徐霞客,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三十多年背着行李徒步跋涉,餐风宿露,携云伴月。用现在的话叫“科学考察”。有60万字的文献为证。温饱且不敢奢望,自然也不会与星级宾馆、豪华酒店有缘,如此旅游,谈不上“安逸”。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投资最小而收效最大的一次“科学考察”。而现在多如牛毛的“科学考察”,是个什么样子?不说也罢!然而这些人的形象,无疑要比老徐光辉的多,不仅衣冠楚楚、白白胖胖,而且花起钱来也比老徐来的大方。那不管是国家财*还是地方经济,自然是后者容易受到青睐。虽然他们有着一个不甚雅的名号叫做“寄生虫”。但只有他们,才使我们这个社会看起来,终于有点像文明社会的样子。关于老徐这样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游客,风景旅游区是不欢迎的。无助于经济发展,反倒有碍观瞻。正常的处理办法是交收容站,验明正身,遣返回乡;自然也有被送到黑砖窑,那不仅考察不成,而且永世都不得翻身了。
所以,现在的人若想旅游,当然是以能争取到“考察”的名额为上上策。倘若不能,还是乖乖猫在家里。心里不畅,还可以打打老婆;万一你娶的是个河东狮,则退一步尚有孩子可训;倘若孩子稍大兼又伶牙俐齿,那就只有拿着遥控对着电视,把凡能收到的频道一路转换下去,循环往复,直到鼻子里发出酣声为止。此乃最后一着。有资格“考察”的人终究不多,所以,这才是平民老百姓们最恰到好处的度假方式。
然而出行终是不可避免。为生活所迫的人闯关东、走西口;为利益所使的人下南洋、出西域;也包括寻亲访友、祭祖还愿;也还有的人一生都在飘泊,昨天乍回、明日又去,只作家的过客;还有些人举家在外,终年不归,院子里蛙鸣刺耳、杂草没膝;屋子里蛛密布,尘埃掩壁;门上一把锁,锈迹可见,不知是何年贴上的门神,颜色已然褪尽,图案隐约可辨。想要判断出该画是何年代的产物,只有有相当地历史知识和认真地研究精神的人,或者能弄出个八九不离十。
出行,首要的是行前准备。反复推敲、周密计划,从生活必须到行程安排,总以万无一失为好。自己脑海里的列表为基础,靠亲友提醒再完善。特别是吃的,已经带了不少,但上车前仍还有几包东再西递过来。虽经在三推让,终是盛情难却。终于开车了,却又一拍脑门,忘记了一张关键的票据!或是时刻离不开的打火机;再或者上车时艳阳高照,转眼间雪花飞舞,翻遍了行李也找不见那件贴心的皮坎肩,只好脸色铁青、嘴唇发抖、手脚颤颤。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身份证不知放在哪儿。若被当成盲流,结果就很惨。
其次是交通工具。古时候或骑马或坐轿,动静随心,想打尖、要方便,毫无限制,一切尽在掌握。而今天,工具先进了,可一切都尽在别人掌握。大人物出行,专机轿车的干活,或可以随时命令停一停;普通老百姓还是以火车、大巴为主,想要方便还得先打报告。辛好如今交通工具上都备有厕所、餐厅、流动小商店等,一般问题,无需下车就可解决。但若想停下来看看风景再走,那是万万不能的。
火车比较准时,你刚迟到了一分钟,人家已经哐哐嘡嘡地开走了。虽然你提着行李、气喘吁吁,可铁栅栏上的“停止检票”的牌牌,已拒火车于千里之外。要是你等的是过路的车,虽是人约黄昏,却又等得你郁闷心烦、口干舌燥,望穿秋水、未见高轩。忽然车站的喇叭里传出婉转动听的女中音,原来本“次列车、晚点到达”。本文已经分页:【1】2赞相关美文阅读:·寻找人生快乐·钱和奖金是谁批准给的?·全票当选的背后·各地清退“不合格*员”传递什么信号?·奥运带来中国腾飞机遇·关于“外来工*协委员应少写敏感事件”的分析报告·今夜你闯入我的梦·细节关乎成败?·请许霆给陕西省办公厅官员作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