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酣战贝鲁特,以色列装甲集群的巷战战争事 [复制链接]

1#

在年6月11日的以叙停火达成后,6月12日,以*继续向贝鲁特南郊巴解阵地进攻,遭到巴解武装的顽强抵抗,格林尼治时间19时,以、巴停火生效。但7个小时后,双方又开火。到13日,以*进入贝鲁特东区,随即,以*在长枪*民兵配合下,把巴解游击队主力约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和南部。年柏林巷战后最大规模的装甲集群巷战就此拉开序幕。

以*的难题

战争开始后,以*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将装甲集群用于城市巷战的准备严重不足。年在耶路撒冷,年在库塔腊和苏伊士的经验,对以*的城市攻坚战打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或者说,对于城市巷战以*装甲部队从来就没有过什么打法,它向来的战术就是干脆绕过城市,迫使其投降或者是用装甲部队从外围切入。

巷战,一般也被人们称为“城市战”,因为巷战是在街巷之间逐街、逐屋进行的争夺战,发生的地点通常都是在城市或大型村庄内。巷战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敌我短兵相接、贴身肉搏,残酷性大;二是敌我彼此混杂、犬牙交错,危险性强。事实上,即使盘踞在城镇内的全部或绝大多数人员都是对方武装人员,也几乎没有一支*队敢于实施“将城镇夷为平地”的作战模式,这就要求在城镇巷战中,双方必须在不大量破坏城镇建筑物的前提下,进行逐条街道、逐幢建筑物的争夺,此时传统装甲机械化部队的火力难以得到发扬(主要问题是主炮和大多数辅助武器的仰角都不够),机动性则受到城镇街道的限制,而主战坦克的炮塔顶部、侧面以及尾部等薄弱部位则很容易遭到RPG-7之类步兵反坦克武器的袭击。以色列装甲兵在贝鲁特的街道上,遇到的正是这类问题。

历史的教训

年以*虽曾在苏伊士和库塔腊有过短暂的巷战经历,但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在城市环境中,坦克是多么笨拙和脆弱。当在黎巴嫩不得不面对城市巷战时,以*才发现自己的坦克在市区作战中几乎无能为力。尽管设计另类的“梅卡瓦”并非为巷战进行过专门优化,但已经可以算是比较侧重于应付低强度冲突尤其是城镇作战的坦克了,无论是前置发动机,还是炮塔和车体两侧及后方的附加装甲,以及作为辅助武器的60mm迫击炮都是明证。但即使如此,作为一种以打击对方坦克和进行长时间边境防御作战为首要目的设计的坦克,以*手中的“梅卡瓦”似乎依然不是城镇作战的最佳选择:毫米主炮不能发扬火力,显得形同鸡肋,而且辅助武器不足,射击死角较多(在城市作战中,坦克火炮由于受附仰角的限制,在一定距离内对位于高层建筑物内的目标不能射击,只有射击距离距大于目标所处位置比高的3倍时,才能射击。如对10层高的楼房射击时,楼层高一般为3米,则楼房的高约30米。坦克对其射击的最小距离是大约米左右);车体加上炮塔显得太过高大,容易遭受攻击;而且,重金打造的宝贵的“梅卡瓦”,整天用来对付“折腾个没完”的武装分子,当然很不划算,如果有损失的话,那就亏得更大了。“梅卡瓦”在巷战中的表现不理想,与之配合作战的机械化步兵表现则更糟。IDF对于手中大量的M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它为步兵提供了重要的机动力和防护力,但另一方面事实又证明,装甲人员输送车主要是用于把步兵运往战场,而并不适合投入直接战斗。而且尽管根据IDF的战斗条例,步兵需要下车进行作战,但巷战中往往使得步兵来不及下车就直接卷入了战斗——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薄弱的装甲成了以*的噩梦。

一队以色列的MA1机械化步兵纵队正在前往贝鲁特战场(由于对MA1的装甲没有信心,相当多的以色列士兵在行*中宁愿选择坐在车外)

不过在硬币的另一边,虽然装备不如以色列装甲兵那么花哨,但叙利亚*队和巴解武装的装甲部队对于城巷战的准备却明显比对手充分得多。事实上,在-年间贝鲁特各武装派别间发生的巷战中,坦克的作用并没有凸显出来.尽管当时内战的各方拥有一些二战时期的M4谢尔曼,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M41和AMX13。但黎巴嫩内战各派很快发现坦克在面对从屋顶上射出的RPG时非常脆弱,也正因为如此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内战中,各方的少量坦克常被作为半固定碉堡置于战壕之内。不过当叙利亚*队进入黎巴嫩进行干涉后,他们汲取了黎巴嫩内战中关于如何运用坦克的大量教训,并因此发展出了一些实用的机械化部队巷战战术——诱敌+伏击。同时通过一些实战磨炼,叙利亚人很清楚地明白在巷战的环境下,坦克如果能够得到装备反坦克导弹的特种步兵支援,同样能够发挥出不亚于平原的战场价值(但是与以*对城市战中坦克的战术使用态度截然相反,由于坦克所具有的良好的防护,精确强大而高效的火力,灵活的机动性,叙*认为城市巷战进攻作战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优势,当坦克部队配以步兵的掩护,在巷战中必然能达到消灭固守敌人,减少己方伤亡的目的。在城市作战中坦克的主要用途在于提供步兵所无法携带的重型火力,掩护步兵用于高速突击,以及作为强固支撑点让步兵以其为依托进行作战,缺少装甲力量,步兵在城市里必定会陷入更大的伤亡)。此外,驻贝鲁特的叙利亚*队还发现,在巷战中对抗建筑里的步兵时,ZSU-57-2自动双管57mm自行高炮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全能性”武器——它们既可以轻易地击毁战壕和标准房间的水泥隔壁,又能够保证足够的火力密度对敌人进行压制。这一发现使得叙利亚部队开始举一反三,在随后的几年中将大量ZU-mm高炮以及ZPU-1/-2/-.5mm重机枪装在了各种卡车或是装甲车底盘上——这其中甚至包括以缴获的黎*府*M为底盘的版本。

战场的现状

一方对装甲兵的巷战战术进行过充分的研究,而另一方在这个领域基本是个空白,这就使贝鲁特的巷战给以色列机械化部队上了空前惨烈的一课。由于对坦克在城市战中的作用深感疑虑,因此起初的战斗中包围贝鲁特的以色列装甲集群对于坦克的使用非常谨慎,大量投入的只是M这类装甲人员输送车。然而问题在于以色列步兵基本上不习惯于城市战斗。虽然有的部队曾在黎巴嫩南部的基亚姆镇受过专门训练,武器装备很好,特别是配备了不少便携式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RPG-7式和以色列设计的B-式或“哨兵”式)、枪榴弹和7.62毫米班用机枪,然而,步兵不能也不愿下车独立进行巷战。但在一个坦克和装甲人员输送车混编的机械化纵队中,机械化步兵乘坐的M装甲人员输送车往往又由于装甲过于薄弱,导致在敌人的巷战火力下不能前进,即便有坦克提供伴随支援也不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装甲人员输送车被击穿,车上士兵的伤亡率要比徒步高得多——一颗RPG往往能够要了一辆以色列步兵的命。事实上,M装甲人员输送车在这种场合下生存率很低(巴解游击队的14.5到20或23毫米口径的高射机枪可以有效地穿透其装甲)。尽管年的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坦克都披挂上了拉菲尔公司研制的“布拉泽”反应装甲。在后来这场近乎一边倒却同样不乏血腥残酷场景的战争中,“布拉泽”发挥了奇效。然而,相对于坦克乘员,以色列的机械化步兵们却没有这份幸运了——由于第一代“布拉泽”反应装甲过于笨重,单薄弱的M系列无法加挂,结果被RPG或是AT-3“塞格”轰得千疮百孔的M“尸体”在黎巴嫩的战场上随处可见……全面装甲机械化的以色列步兵遭受了超出预计的严重伤亡)。同时装甲人员输送车上的12.7mm机枪,虽然在敌*抵抗轻微的情况下火力尚可,但并不足以有效对付敌人的反坦克武器——而这本来是机械化步兵的主要职责所在。这使情况使巷战中的以*坦克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结果以*在年6月14号之后的战斗中,不得不改变战术,协同坦克对付敌*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不是乘坐装甲人员输送车的机械化步兵,而是徒步步兵。

一辆以色列国防*的MA1在遭到一枚巴解武装的RPG袭击后被彻底击毁

在受到叙利亚人的类似启发后,以色列装甲部队也开始将Mmm火神自行高炮用于城市巷战中(事实证明,拥有一定装甲防护的自行高炮,凭借大射角和高射速,是城市巷战中的利器)

在投入战斗2个星期后,一辆来自以色列国防*第装甲旅的“梅卡瓦”主战坦克正在贝鲁特外围执行警戒封锁任务(炮塔后面的大幅黄色帆布板是防空识别标志,避免来自自己空*的误伤)

战术的改进

在付出了一些代价后,以*装甲部队找到了一些能够应付巷战环境的应急措施。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以色列国防*发现,只要使用得当,多兵种有效协调下的坦克仍是最适于压制敌*火力的武器装备(打不好是战术问题,跟坦克本身没关系)。大体来讲,坦克在巷战中有几个比较明显的优势:

1.坦克很显然是个坚固的堡垒,对步兵是一个很好的掩护;

2.坦克可以利用固守之敌人视角狭小的弱点,搭载步兵或配合步兵战车进行高速的机动,进行大范围的迂回和穿插;

3.坦克部队可以直接控制大型的街道和交通要道,一个坦克排可以封锁6-8米宽的街道一条,一个加强坦克连可以轻易封锁10-20米宽的街道1-2条,一个加强坦克营可以封锁3-4条大型主干道;

4.坦克可以用准确炮火直接对建筑物进行打击,效果比步兵好。实践证明,以*现有主战坦克的mm破甲弹和榴弹,对敌坚固工事和楼房,均具有良好杀伤效果;

5、坦克可以快速开辟通路,无论是用车体撞还是用炮轰,尤其在兵贵神速的城区穿插中,坦克的这种优势就更加明显(对围墙一次撞击可形成大于5米宽缺口,对建筑墙壁可形成大于3米的孔洞)。

事实上,在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面前,固守步兵的反坦克手段是苍白的,城区大片的高程建筑物,反而给坦克的运动和火力支援提供了良好的遮蔽物,纵横交错的街道,使龟缩在楼房工事内的守敌视野极其有限。一般的建筑物,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开火的,几个视角有限的火力点和发射阵位,很容易判断出来。坦克+步兵对建筑物的进攻只需各司其职,分配好火力指向,敌人往往会因为准备火器射击而暴露阵地,结果往往被预先指向的进攻方消灭。也正因为如此,以*坦克对付建筑中的敌*的常规战术是使用先用破甲弹再用白磷弹进行轰击,虽然并不能杀死巴解游击队士兵,但震动,声音和气味常常使得敌*离开建筑,从而为以色在开阔地上将其歼灭创造了条件。值得一提的是,IDF还通过与叙利亚人的机动ZU-mm高炮在街道上的几次交火,受到了启发——这使Mmm自行高炮在后来配合坦克的巷战战斗中同样功不可没(在对抗高层的建筑时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个MAL自行榴弹炮连正在等待开火命令(以色列的MA1/AL自行榴弹炮,在整场战争中被广泛用于支援)

黎巴嫩的孩子们在经历了接近7年的战乱后已经渐渐适应了战争是生活的一种常态(照片中,一群孩子正划着旱冰穿过一队以色列国防*的“马加奇6”)

同时,针对M装甲薄弱,但又缺乏步兵战车的现实。以*还对大约48辆“梅卡瓦”进行了特别改装,一部分将车体后部的空间腾空弹药架后塞入了一个步兵班,作为重型步兵战车使用这种以色列风格浓郁的战车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紧急情况下搭载步兵的可能性),另一部分则装满弹药提供不间断的火力支援。在加强炮兵以及机降步兵后,以这些临时客串的步兵战车为核心,组成若干强击集群进行逐屋逐街的争夺。战后,以*因此认识到,在未来城市战斗中,或者是对付叙利亚第85机械化旅这样准备充分步、坦协同部队时,以*装甲部队都需要步兵的支援,而且为避免因步兵部队过多参加激烈战斗而必然带来的人员伤亡,可以组织一种由机降步兵、装甲兵和炮兵混合编成的、高度机动灵活的部队,周密组织坦克兵与步兵、炮兵、航空兵等的协同动作,尤其是步、坦之间的协同,当沿街道进攻和进行巷战时,步、坦应交替前进,步兵要加强对街道两侧的监视,及时消灭敌反坦克火器,坦克则及时摧毁对步兵前进有威胁的火力点,方能以最小的代价,赢得城市战的最终胜利。

以*的胜利

就这样,面对重装备基本损失殆尽的巴解武装,以*装甲集群在贝鲁特西区的巷战中还是发挥出了应有的战场价值(本来对巷战颇有经验且装备精良的叙*第85机械化旅,在作战后期并不积极)。年6月14日,以*经过激战,控制了国际机场的跑道,16日,以*在长枪*民兵配合下,攻占了控制机场的重要据点——理学院大楼。17日,以*炮击国际机场和附近地区,控制了哈迪勒国际机场,进一步压缩了对巴解总部的包围。18日,以*宣布对被围巴解停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贝鲁特,这一要求遭到巴解的拒绝。22日,以*又对叙*发起进攻,并占领了哈姆敦,迫使叙*后撤,从而严密地控制了贝鲁特西区。

本文摘自《中东装甲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