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联五年计划第一期 [复制链接]

1#
治疗头部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40703.html

苏联加盟共和国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革命形势迅速趋于成熟,年月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后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积极进行宣传并多次领导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9至10月间革命形势完全成熟,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于年11月7日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11月7日深夜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会议在11月8日通过和公布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向各交战政府和人民建议结束战争,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土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给劳动农民耕种。会议庄严宣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选举成立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和平法令》是苏维埃俄国政府于年11月8日(俄历10月26日)由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2次代表大会通过并同时颁布的法令,法令揭露和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掠夺目的以及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和战争的罪责。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反对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明确指出如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愿望,强制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

(二)苏维埃政府废除秘密外交,并立刻着手公布俄国地主资本家政府从年2月至10月25日(俄历)所缔结和批准的全部秘密条约,立即无条件地废除这些条约的全部规定,不以最后通牒形式向各交战国政府提出和平条件。还向各交战国人民建议,特别向英、法、德国工人阶级呼吁:“帮助我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掀开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这个法令是列宁起草的,以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署,是苏维埃政权的第一个外交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宣告新的国际关系原则。土地法令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关于土地问题的第1个立法文件,全俄苏维埃第2次代表大会于年11月8日通过,由列宁起草,共5条。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确定土地、矿藏、森林、水流等为国家所有,没收地主、皇室、寺院、教堂的土地,连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所有的土地和地下的宝藏都是全民的财产,土地平均使用,按劳动定额和消费定额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它的颁行使刚成立的苏维埃国家奠定土地国有化的基础。消灭俄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使苏维埃得到劳动农民的广泛支持。11月7-16日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确立,年11月-年2、月首先从城市,然后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三)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作为全国国民经济管理机关,建立工农红军、工人民警和人民法院,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机关和各人民委员部。年1月召开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批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正式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实行土地国有化,消灭民族压迫,废除等级划分、等级特权和等级限制。宣布所有居民统一称为公民,保证无产阶级对国家和教育的领导。十月革命产生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后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蓬勃高涨,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法国、日本、波兰、美国等国因不满俄国单方面退出对德意志帝国的战争,以及沙皇俄国债务等问题对俄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国内有数量庞大且所占地域极其广阔的白军由高尔察克、邓尼金、弗兰格尔、尤登尼奇等分别在各地指挥,发起反对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苏俄内战,原俄罗斯帝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趁此俄国内战的良机也相继建立数个独立主权国家。经过近4年的俄国内战,在年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苏维埃红军击败白军,处决高尔察克,将邓尼金、弗兰格尔、尤登尼奇等人赶出国境。并击败外国军队的联合武装干涉,逼迫美国、英国、法国从列宁格勒、乌克兰和外高加索撤军,逼迫美国、日本从西伯利亚撤军,保卫新生的苏俄政权并使其生存下来。

(四)早在年底至年初列宁根据苏维埃俄国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估计可能的发展道路时认为,革命和斗争的发展道路既可能是比较短的也可能是漫长而艰辛的。年夏天随着捷克斯洛伐克军的叛变和国内战争的爆发,俄国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国家资本主义随之中断。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国在年春天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国家资本主义。列宁在世时的新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年月到10月,新经济政策是从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始的。粮食税就是国家用税收的方式向农民无偿地索取,但是用税收的方式取得的粮食连勉强维持军队和工业企业都不够。粮食税同时还规定农民在完成粮食税后留下的剩余粮食和其他产品可以用来自由交换,既可以同社会主义工厂的产品进行交换(或者说商品交换),也可以在各个小业主之间进行交换即自由贸易。在新经济政策的第一阶段虽然已开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但还被限制在地方的和非国营的范围之内。第二阶段国营企业也改行经济核算即实行市场经营方式,全社会都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经济运行的基础,经济领域一切经营主体都在市场关系的基础上运作,已形成完整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至此列宁年春天的第二个假设,经过实践的修正和检验已经变成科学理论,与此同时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的路线也最终形成。十月革命后俄国境内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自治共和国,国内战争期间为抗击共同敌人的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建立军事政治同盟。

(五)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为了统一进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共产党提出联合问题。年12月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4个加盟共和国。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苏联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苏联加盟共和国指组成苏联的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十月革命后原俄罗斯帝国境内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自治共和国,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为抗击共同敌人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军事政治同盟。年12月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年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均成为独立国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根据俄共提出的民族自决权原则先后成立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等苏维埃共和国以及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资本主义国家,年8月联共中央成立由斯大林主持的专门委员会,提出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方案。

(六)格鲁吉亚领导人反对这一方案遭到粗暴的对待,病中的列宁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中央政治局,严厉批评自治化方案和一些人的大国沙文主义错误,列宁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按平等自愿原则一起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年12月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年月由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个共和国组成)4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年乌兹别克、土库曼2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年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年外高加索联邦解散,其构成单位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直接加入苏联。同年12月原属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和吉尔吉斯2个自治共和国改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也直接加入苏联。年月1日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年7月16日撤销并入俄罗斯,年8月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成为苏联的成员国。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分别为:东斯拉夫三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亚五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七)其他: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后撤销)。年4月为了抵抗外国干涉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其贝加尔湖以东的远东地区建立一个缓冲共和国——远东共和国,年11月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苏波战争时还曾成立过短暂的“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由于后来失败故没有正式建立起来。年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三个加盟共和国曾经共同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加入苏联,年分解成为三个苏联直辖的加盟共和国。年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曾经是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年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其一个自治共和国,改名为卡累利阿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根据苏联宪法的规定加盟共和国是加入苏联的主权国家,独立行使除宪法规定由苏维埃联盟行使的职权以外的国家权力。其主权表现: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的宪法,但不得与苏联宪法相抵触;有自己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最高国家管理机关;有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利;有自己的领土,其领土未经它的同意不得变更;有自己的国籍,各共和国公民同时也是苏联公民;有权同外国发生关系,同外国缔结条约及互换外交和领事代表以及参加国际组织。加盟共和国还有权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苏联最高苏维埃、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邦委员会、苏联政府和苏联其他机关,参与解决属于苏维埃联盟管辖的问题。年苏联解体,这16个加盟共和国其中15个获得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八)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成立于年月1日。年7月16日苏联宣布撤消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制,并将其并入原本同一行政级别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年到年卡累利阿地区是隶属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首府为彼得罗扎沃茨克,居民主要为卡累利阿族和芬兰族。年苏芬战争爆发后苏联在芬兰领土上成立以芬兰共产党领袖库西宁为首的“芬兰民主共和国”政府,但是进攻芬兰没有成功。年月12日芬兰与苏联签订和约,将包括维堡和北方的一些芬兰领土在内的十分之一领土划归苏联。作为替代措施时苏联在年月1日将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祖国“芬兰”加入其国名中,并将夺来的芬兰领土并入该加盟共和国。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芬兰于年7月进攻苏联,企图收回被占领的领土,并在达到这个目标后停留在年的国境上。年苏联开始反击,占领被芬兰夺回的领土。年的巴黎条约确定苏联与芬兰的新边界,规定卡累利阿-芬兰为苏联领土。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最高权力机构为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最高行政为共和国部长会议,执政党为全联盟共产党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中央委员会,20世纪40年代末期还有一个独立的卡累利阿-芬兰共产党存在。

(九)远东共和国是苏俄政府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的一个被苏俄控制的共和国,其领土西自色格楞格及贝加尔湖,东至太平洋岸边的所有前沙俄土地,包括贝加尔沿岸省、外贝加尔省、阿穆尔省、阿穆尔河沿岸省、滨海省、堪察加省、萨哈林岛北部等地,总面积00多万平方公里,地域大致为现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外贝加尔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州、堪察加边疆区、马加丹州和楚科奇自治区。远东共和国于年4月6日成立,虽然在名义上是独立但主要是苏俄控制,目的是在苏俄和被日本占领的滨海地区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这个共和国是列宁为首的俄共中央为避免与日本直接交涉而采取的暂时的权宜之计。苏俄以远东共和国的形式在远东发展壮大苏维埃力量,利用各种形式打击日本侵略军。日本从海参崴撤退后年11月5日远东共和国撤消合并到苏俄,成立远东州(不包括原远东共和国境内的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州),6年1月4日远东州改为远东边疆区,此后该地区历经多次区划调整。年11月7日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或苏俄。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苏维埃政权。年12月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苏维埃俄国为避免同日本直接对抗而在国内战争后期成立的临时性国家。

(十)当时苏维埃俄国已赢得反对帝国主义干涉和国内自卫叛乱第一阶段的胜利,迫使协约国最高委员会会议于年初作出解除对俄封锁并把军队撤离西伯利亚的决定。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暴乱并未停止。年4月波兰地主武装闯入乌克兰,弗兰格尔匪帮由克里米亚向北进犯,西部战线烽火又起。日本帝国主义以保护臣民生命财产为借口,拒绝从西伯利亚撤军,反而加紧整编军队,不断寻衅,试图长期霸占远东。为集中力量粉碎西线内外敌人的新攻势,维护苏维埃国家的根本利益,苏维埃政权根据列宁的建议,决定在辽阔的远东国土上建立缓冲国。年月上旬红军进入伊尔库茨克后停止向东推进,以避免同贝加尔湖地区的日本人发生冲突,同时组织俄共中央远东局和俄共西伯利亚局组织临时革命政府。月28日滨海地区部分居民代表在上乌丁斯克召开制宪会议,4月6日向全世界宣告成立独立的民主的远东共和国,其领土西自色格楞格及贝加尔湖,东至太平洋岸边的所有前帝俄土地,包括贝加尔沿岸省、外贝加尔省、阿穆尔省、阿穆尔河沿岸省、滨海省、堪察加省、萨哈林岛(库页岛)北部等地,总面积00多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万。建国宗旨在于寻求和平,对外同一切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对内建立牢固的法制,保障各阶层居民的平等和自由。驻扎在上乌金斯克和伊尔库茨克的红军部队同贝加尔湖地区的游击队组编为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初期拥有兵力一万人、炮1门、飞机0架、至年8月已拥有步兵2.18万人,骑兵人。

(十一)此前成立的滨海临时革命政府让位给远东共和国政府,5月14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正式承认远东共和国的成立。10月底因最后一批日本军队撤离哈巴罗夫斯克,各股白卫军势力被相继击溃,共和国领土连成一片,首都由上乌金斯克(今乌兰乌德)迁至赤塔。年2月12日—4月27日新的制宪会议在赤塔召开并通过新宪法,宣布对内保存私产所有权制度,对外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为外国资本输入提供均等机会。苏俄以远东共和国的形式在远东发展壮大苏维埃力量,利用各种形式打击日本侵略军。年2月占领水路陆路交通重镇伯力,接着向海参崴逐渐逼近,迫使日军又不得不于年8月开始从滨海州撤兵,至10月25日日军撤离海参崴从海上回国。至此日军撤离远东大陆,结束对苏俄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年11月15日成立仅有2年半的远东共和国作为缓冲国的历史使命终结,全俄苏维埃中央执委会同意的远东共和国的“申请”,将其并入苏俄。在苏俄国内战争和日本武装干涉的条件下远东的货币流通十分混乱,远东共和国成立伊始着手恢复经济、整顿货币流通秩序,从发行纸币到允许金属币流通。其间经历摸索和失败,最后在苏维埃俄国的帮助下使货币流通走上正轨。年远东共和国有俄罗斯人万,汉人、日本人、朝鲜人共0万,蒙古人(包括布里亚特人)25万,通古斯人5万,犹太人2.5万。布里亚特人是蒙古人的一支,又称布里亚特蒙古人,居住在贝加尔湖地区。

(十一)十月革命波及到布里亚特和外贝加尔地区后年春贝加尔湖以东的布里亚特族成为刚刚成立的远东共和国的居民,远东共和国政府执行列宁的民族政策,在布里亚特-蒙古人中开展工作。挫败民族上层分子和富农的反革命活动,破天荒给布里亚特人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并在战争的条件下为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远东共和国来说其成立之初的外交活动完全基于苏维埃俄国的对外政策,首要的是完成二位一体的任务,即保障苏俄在外贝加尔与远东的和平,尽可能地消除外国武装干涉。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和平方式消除日本在远东的武装干涉,这是其最重要的使命。其次便是成为苏俄对外联系的窗口,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对外贸易换回苏维埃建设急需的一些备和技术。与此同时还要让世界各国了解苏维埃政权,在国际上为苏俄争取生存空间。建国之初的远东共和国对于与所有国家的贸易往来都抱有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在其外交任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一方面美国作为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与美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一个新生政权的生存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与美国的良好关系,巧妙地利用美日之间的矛盾,对于解决在苏俄领土上的干涉武装也大有益处。年远东共和国从美国进口万美元的谷物,~年向美国出口灰鼠皮15万张,~年远东共和国出口价值万金卢布的毛皮。

(十二)远东共和国与美国经济交往的意义和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远东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交往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同样可以有私人资本的存在,同样可以利用市场经济中某些有益的因素。远东共和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俄的控制,但是在具体政策制定上拥有一定的灵活度,特别是其租让政策的执行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租让政策的实行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样可以利用私人资本,甚至是外国资本。其次双方的经济往来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也推动日本干涉武装的撤出。远东共和国通过与美国和日本同时进行的经济往来加深美、日两国之间的矛盾,特别是针对日本占领地区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使日本政府与美国政府之间、日本政府与日本民众之间、美国政府与美国民众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歧和冲突,在国内外的共同压力之下日本只能撤兵。再次双方的经济交往扩大苏俄在美国的影响,美国通过与远东共和国的经济交往加深对远东共和国和苏俄的解,促使美国政府一味敌视苏俄的政策有了部分转变。特别是美国民众对远东共和国的巨大兴趣,直接影响美国政府在远东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美国与日本在俄国远东的利益争夺,远东共和国反对日本干涉的斗争,构成这个时期远东国际关系史的重要一页。远东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交往则是这段历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可以说远东共和国在这场斗争中所体现出的灵活性、美国政策上的矛盾性以及日本最终的失败都是这场斗争的重要内容,而在幕后指挥远东共和国的苏俄无疑是这场斗争中最大的赢家。

新经济政策

(一)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经济苦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在战时共产主义实施后列宁同志经过充分考虑,在年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从而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从而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就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道路,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由于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危机。由于在彼得格勒爆发的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无产阶级从而夺取国家政权,布尔什维克党以执政党身份着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是被革命推翻的剥削阶级和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党派(君主派、立宪民主党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以及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结成反对苏维埃政权的统一阵营,最先打起白卫军反革命旗帜并挑起内战的是前临时政府首脑、俄军最高统帅克伦斯基。在彼得格勒爆发的十月武装起义刚获成功,他立即命令各方面军和各军区司令、哥萨克军队的首领(盖特曼)派遣最可靠的部队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进发,采取军事行动推翻苏维埃政权。

(二)大部分士兵拒绝执行克伦斯基的命令,只有骑兵第军军长克拉斯诺夫将军率领部分军队开往彼得格勒。当时反革命组织“拯救祖国和革命委员会”正在彼得格勒秘密组织士官生举行武装叛乱,国内其它地区的反苏维埃势力也蠢蠢欲动,莫斯科军区司令官里亚布采夫上校在莫斯科发动叛乱。驻莫吉廖夫的旧俄军统帅部大本营以及卡列金、菲利莫诺夫、杜托夫等首领(阿塔曼)领导的顿河区、库班以及奥伦堡的哥萨克“自治政府”都拒绝承认苏维埃政权,并且采取军事行动。11月20日乌克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中央拉达宣称自己为乌克兰最高权力机关,并与罗马尼亚方面军和白军的西南方面军的反革命指挥部结成同盟,白俄罗斯的拉达依靠多夫布尔·穆斯尼茨基将军的波兰军的支持也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在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的反革命组织反对苏维埃的联合政府“南高加索委员会”,整个南高加索除巴库地区以外均为这个委员会所控制,巴库宣布成立为首的巴库公社。在中亚的土耳其斯坦和西伯利亚也出现当地的反革命政府,国内反革命发动内战的第一批策源地就这样开始形成。所有的反苏维埃叛乱都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当时还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法立即派兵援助俄国国内反革命。而且帝国主义者起初认为苏维埃政权尚未巩固,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打垮。

(三)但是两个敌对的联盟(协约国为一方,德意志同盟为另一方)都同俄国国内反革命势力建立密切联系,并通过各种形式给他们援助和配合。12月2日英法两国就各自军队将来在俄国领土上作战的地区问题签定协定,协约国在策划武装干涉时不仅打算把俄国革命镇压下去,而且还要肢解俄国,将俄国变为殖民地。摆在胜利的无产阶级面前的任务是镇压反革命,以列宁为首的党和苏维埃政府组织粉碎反苏维埃叛乱的斗争。为了使国家获得必要的和平喘息时机,苏维埃政府于年月日被迫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共产党及其中央委员会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保卫苏维埃共和国并开展大量工作,为了有效地指导国防工作在年月4日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该委员会隶属于人民委员会,履行武装力量统帅部的职责。4月成立工农红军最高军事监察部,月14日建立屏障军北线防区,4月8日又抽调共和国西部边境的军队加入屏障军防区,屏障军防区由一名军事指挥员和两名政委领导。全国各地都在建立红军志愿兵部队,4月列宁批准了按统一编制建立百万红军的计划,并且还拟定以军区为单位的军事行政区划。根据4月8日人民委员会的命令又成立地方军事机构一乡、县、省、区域的军事委员部,4月22日开始实行劳动人民的普及军训,取消指挥人员的选举制。

(四)此外还规定军人“宣誓”,根据人民委员会的决定陆军和海军大量吸收旧军队的军事专家参加工作。为了监督军事专家的工作,为了组织好军队的政治工作和官兵的教育工作,建立军队政治委员制度并成立全俄政治委员局。所有这些措施对于在劳动人民义务兵役制基础上,建立强大的正规化陆军和海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年春德国军队利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占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英、法、日、美等国则以防止德国入侵为借口出兵占领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高加索和里海以东的地区,与此同时顿河哥萨克统领、哥萨克白卫军军长克拉斯诺夫和白军南俄军司令邓尼金在顿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发动叛乱。对苏维埃威胁最大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这个军团由战俘组成,有5万人,于年5~6月在伏尔加河中游、乌拉尔和西伯利亚一带掀起叛乱。在捷克军团支持下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分别建立“立宪会议成员委员会”和“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公开反对无产阶级政权。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年9月2日宣布全国为军营,并成立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领导军事机关和各条战线。委员会主席是托洛茨基,总司令是瓦采季斯。11月0日成立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军事、政治和经济,随即便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五)年苏俄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其内容为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面对国内反动势力的施压时苏俄开始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全国实施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政策的实质仍有争议,包括部分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在内一些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目的即为夺取国内革命的胜利,但另有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苏俄领导人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项尝试,并寄希望于通过的该政策实施使经济产量大幅攀升。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帮助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而挺过国内战争的危机。鉴于该政策取得的成功在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不但没有收缩却反而被加强。而此时的俄国已因多年的战争而民穷财尽,年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年的20%。年至年彼得格勒失去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50%。7年的战争和严重的干旱造成巨大的灾荒,全俄有00万人至万人饿死。

(六)发挥重大威力的战时共产主义在和平时期再也无法推行,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举行罢工活动甚至把矛头指向苏维埃政权,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苏维埃政权出现的政治危机震惊革命的领导人列宁。年11月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后重新建立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使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年月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尽管这一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它终究给国家带来莫大的好处。20年代初美国企业家哈默和列宁之间建立的友谊就说明这一点,年阿曼德·哈默才2岁,可是他已成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的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这年6月他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他原先是想帮助苏俄人民医治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大量事实使他更为饥荒所引起的灾难而震惊。他立刻用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地邀请哈默来克里姆林宫会面。

(七)他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后来老福特还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工厂,尽管他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却对这笔生意颇为满意,因为苏维埃政府按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保证外国商人有利可图、有钱可赚。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年12月在全国上下团结的基础上便召开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制定第一部宪法,至此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在流通方面年5月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新经济政策实施后随着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8年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逐步形成代替新经济政策的斯大林模式。

(八)新经济政策直接目的是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本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公有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年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年度全国税额比上个年度减少4.%。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时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九)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粮食税取代粮食征收制,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从而承认市场机制。在国家保持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把大工业企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取消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动员,按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支付劳动报酬。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在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中自由发展,鼓励合作社,农村雇工和租佃合法化。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实行租让和租赁。重建银行和税收制度。实行货币改革,取消苏维埃纸币,发行稳定的货币切尔文卢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由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来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从而巩固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十)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失败),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军事共产主义不适应新形势的条件下,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经验的基础上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它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次大胆探索,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积极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启示意义。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灵活运用,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经验基础。新经济政策的发展过程以及终结的原因缺乏历史资料的支撑,缺少对新经济政策发展过程以及真正终结原因的确切研究,多数学者较多强调的是当时国际国内的社会历史条件。许多论著已分别从当时国内外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方面作了大量分析,然而迄今研究者并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苏联解体后长期封存的大批档案材料终于可以揭开其本来的面目,还原历史一个真相。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列宁逝世后苏联面临着几个重大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是领导人的问题,二是政策的转向,也就是如何以何种形式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其结果就是斯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列宁逝世后不久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冲突便公开化,为了防止托洛茨基掌握最高权力,也利用托洛茨基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矛盾,斯大林与后二者结成同盟。三人一起借口以前托洛茨基与列宁的分歧,很快就撤销他的主要职务。不久由于建设社会主义路线的分歧,斯大林击败持反对意见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击败三人后斯大林提出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几点:一是苏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二是经济行政计划化,三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四是高积累高投资,也就是要求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作出牺牲,这与第三点紧密联系。托洛茨基与季诺维也夫以及他们的支持者反对这样的做法,他们组成托季联盟反对斯大林,但是他们的方案却是不可取的。于是7年12月联共十五大打倒这些人,并在组织上清除他们。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8年1月斯大林亲自到西伯利亚去向农民征粮,首次提出集体农庄问题已成了当务之急,这实际上改变7年12月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五大的决议。

(二)苏联党的十五大虽然提出向大生产过渡的问题,但遵循的是列宁合作化的原则,强调自愿,国家帮助。而不是全面推行集体化运动,更没有“集体农庄”这个词。8年4月联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并没有采纳斯大林关于加快集体农庄建设的决议,重申坚持新经济政策。年4月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称19年农业中的公有经济的播种面积将增加到2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17.5%,承认小农经济还有发展的潜力,要求党和国家给予帮助。但是斯大林继续沿着自己所认定的道路走下去,发动大规模的集体化运动,从年夏天起苏联进入全盘集体化时期。稍后召开的党的十一月全会确认斯大林所制定的方针,改变十六大的决议,到19年99.8%的农户都加入集体农庄。―19年间乌克兰大饥荒爆发,使―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饥荒的蔓延,并阻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年乌克兰脱离苏联后西方政治家和部分学者认为―19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至年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此期间1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不少军界、经济和科学艺术界人士被清肃。苏联境内劳教所(古拉格)也大量增多,任何被怀疑为“反动派”或者“间谍”的公民、侨民都会被关进劳教所,甚至被枪决。而且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不仅仅只针对苏共中央、苏联军队高层,也波及普通苏联人民。

(三)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8年至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物质基础。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5年苏联的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年的水平,但是苏联现代工业还比较落后,钢铁、电力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发电站成套设备、自动生产线设备)等等最新的大工业几乎一片空白。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如果苏联在此时遇到帝国主义集团的侵略,苏联当时的工业水平和生产能力是不能保卫苏维埃政权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尤其是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苏联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红色孤岛。更加严重的问题是苏联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劳动者的素质也不高。7年苏联还有50%的文盲,国防力量还较为薄弱。

(四)苏联红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和军事指挥能力、各兵种协同能力不足以保卫社会主义苏联。斯大林为首的共产党敏锐的意识到不搞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的国民经济就上不去,特别是如果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落后的话苏联就必然被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打败。为使苏联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7年12月联共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会通过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8~19年)的指示。党中央责成古比雪夫领导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年4月召开的联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和同年5月召开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一五”计划方案,8年底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同时拿出最低和最佳两个方案供选择,两个方案内容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最佳方案比最低方案各项经济指标高出20%。斯大林力主采纳最佳方案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案,这个人类历史上首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面临巨大的困难,西方有的媒体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是红色梦想家的空想,但是苏联人民高度的共产主义精神使不可能成为可能。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于由8年10月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激励起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的劳动积极性,成为推动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年月列宁格勒“红色维堡工厂”的工人们在《真理报》上下战书,向全国工厂倡议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广大工人的响应,掀起工厂之间、车间之间声势浩大、持续深入的劳动竞赛热潮。

(五)年4月在联共中央号召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面展开,年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干部、群众努力学习来精通技术。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斗在19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新兴的工业部门。年的工业产值是年的2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年增加9倍,比8年增加倍。年苏联的发电量达到17亿千瓦时,年开工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苏联的发电量比年增加6倍。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农业机器增加4.5倍。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装备大部分都能在本国制造。苏联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克拉玛托尔斯克建成规模巨大的重型机械厂,在斯大林格勒欧洲最大的拖拉机厂于年破土动工,年第一期工程建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物质基础。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由8年的48%上长为70.7%,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也由计划7年的60.5比9.5变成46.6比5.4。

(六)整个国民收入从8年的亿卢布增加到年的亿卢布,苏联初步改变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超过同期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最佳方案的许多重要产品的计划没有能够完成,许多新建成的大型企业由于不懂得管理和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严重缺乏,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比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年月一期工程投产时每天才能生产台拖拉机,年才达到一天生产68台,勉强达到设计水平。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之年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大危机爆发,从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一场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它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有利时机。苏联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和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技术人员和资金,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一大批骨干企业,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时欧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开始转移到苏联寻找出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年建成的。

(七)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0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的新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年上升到50%左右。苏联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在农村发动组织农业集体化运动,年上半年斯大林视察农村,要求加快对个体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中伏尔加边区的党政领导提出要迅速把全地区变成全盘集体化,并着手大规模组建集体农庄。只二个月时间就组建起个集体农庄,全地区62%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在斯大林提议和主持下要求马上在全国范围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一场大规模的集体化运动很快席卷全国农村,集体化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逐日上升,仅两个月时间就有一千万农户加入集体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0%。在全盘集体化高潮中各地不同程度出现偏差,如片面追求速度、数量和提高公有化程度,强迫实行住宅、小牲畜和家禽的公有化等等,对富农的政策也急剧向左转。斯大林在《红星报》上发表文章提出:“目前党在农村中的政策是从限制和排挤农村资本主义分子的旧政策向消灭富农阶级的新政策方面的转变。”一场暴风雨般的消灭富农阶级的运动在全国掀起,凡是被划为富农的地方政权机关立即没收其财产并将他们扫地出门。

(八)年和年全国有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有52.5万富农被强迫迁往西伯利亚、乌拉尔、北部边区,到年底富农作为一阶级已被消灭。集体农庄运动的强制性做法和过火行为引起农民普遍不满,农民纷纷滥宰牲畜、家禽,以免被充公或被划为富农。年—年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马匹被屠宰,约三分之一的猪、羊被宰掉,有些地方农民甚至用暴力手段对抗工作队。千百万封发自全国各地的信飞到莫斯科表示抱怨和抗议,斯大林的亲信奥尔忠尼启则过去在许多问题上同斯大林保持完全一致的立场,他到各地农村考察后对集体农庄运动提出不同看法。对斯大林触动很大,加上其他中央委员的意见令斯大林认真总结反思。年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严厉指出:“某些同志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理智和冷静的眼光。我指的不仅是地方工作人员,而且是个别省委工作人员和个别中央委员。”月4日苏共中央通过《关于反对歪曲党在集体农庄运动中的路线》的决议,决议要求坚决制止用威胁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禁止强制性的实行住宅、小牲畜、家禽、自用产乳牲畜的公有化,重申集体农庄只能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可是在纠正过火行为中出现大规模退社的浪潮,到年6月留在集体农庄的农户由原先的万户降为60万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由60%降2.4%。

(九)这时斯大林眼看大批农民退出集体农庄后心焦如焚,在年6月底召开的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他改变几个月前的态度,在政治报告中又提出“你是支持还是反对集体化运动”的问题,提出要同时在城乡向资本主义成份展开全线进攻,促使个体农民联合成集体农庄。年秋集体农庄运动又重新大规模展开,至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9%,集体化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9.1%,全苏已基本上实现农业集体化。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方向是正确的,无产阶级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后应引导、帮助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一贯思想。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虽然有偏误且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它却把几千年来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奠定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经济基础。它基本上解决多年来困扰苏维埃政权的商品粮供应问题,并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为国家工业化的资金积累作出贡献。它还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为苏维埃政权在农村提供基础。但是斯大林片面的认为农业集体化的公有制成份越高越接近社会主义,他按照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的思路去组织和管理体农庄,搞统一经营、统购统销并否定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

(十)忽视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打击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致使农业生产力遭受损害。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由于政府严厉的行政命令和采取半军事化手段激化与富农阶级的矛盾,苏联农村出现剧烈地阶级斗争和社会对抗。无产阶级专政滥用从斯大林到基层干部的思维都是将一切矛盾归为敌我矛盾,打击和惩治是严厉的刚性,结果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遭到破坏。-19年乌克兰和南俄等产粮区粮食歉收,而苏联政府仍然继续征粮,乌克兰地区农村的阶级矛盾尖锐,苏联政府强硬的流放打击富农,再加上强迫命令农村形势动荡。而苏联政府采取无产阶级专政式的作法,农村中对抗集体化政策的富农和民族主义分子遭到镇压,严重的被处决。但是剧烈地政治斗争的结果是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再加上-19年乌克兰遭受严重的干旱形成乌克兰大饥荒,苏联地方政府隐瞒实情,等到斯大林等中央委员知道情况后深感情况的严峻,19年春末才调集5万吨粮食救援饥荒地区。根据西方学者的估计大饥荒造成-万人死亡,造成饥荒的原因既有苏联地方政府干部的严重错误也有天灾的重要因素,更有斯大林激进式的集体化政策的严重后果。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大工业的职工人数由8年的10万增长到年的万,超额完成计划57%。国民收入年增加到亿卢布,比8年增加85%。职工的全年平均工资比8年增长68%,超额完成18%。

(十一)职工的社保金额年为41.2亿卢布,是8年的倍,超额%。但是农民的收入总体处于停滞水平,这是政策折腾造的结果。据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学会推算,8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5亿美元,人均为美元。年增长到亿美元,人均41美元。苏联的教育迅速普及,年识字人口达到90%,在校小学生0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苏联在西伯利亚、远东等偏远落后地区大力进行教育投资改造,普及七年义务教育。亚洲小学儿童入学率由8年的54.7%提高到92.5%,欧洲地区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中学生的人数年是万,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由16.7万增长到52万。五年计划为国家输送18万名专家,广大工人农民享受免费的小学至大学教育,苏联人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和国民素质极大的提升。7年之后党中央加强社会风气和各级党团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和作风建设,苏联几乎消灭卖y、db现象,黑帮绝迹。犯罪率由9年的十万分之三百七十五,下降为十万分之三十九,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崭新的社会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苏联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比8年之前恶化了,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8年之前苏联欧洲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优越程度,比许多工人好许多,但是年工人的生活水平就好于农民。城乡差异大、工业与农业的不协调发展,不注意保护农民的民生。

集体农庄

(一)集体农庄是前苏联农民为共同经营农业生产而组织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的实质是合作经济,包括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然而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只承认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弱化甚至否认集体经济,还具有劳动者资本联合的特征。否认劳动者个人产权,是传统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最大区别。年下半年前苏联开始全盘集体化,大量建立农业公社,强制实行大部分生产资料公有化。年联共中央确定集体农庄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农业劳动组合,即土地国有并由劳动组合永久使用,其他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集体所有。组合农户共同劳动,收入在作各项必要扣除后按参加劳动的数量分配,组合农户可以保留小农具和一定数量的家畜家禽,经营规定的宅旁田地和家庭副业作为辅助收入。集体农庄是前苏联建立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和集体劳动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简称,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部分劳动群众集体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在农村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地区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生产、供销、信用、消费、工副企业等合作经济,在城镇表现为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修理业等集体经济。集体所有制是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形式之一。

(二)在苏维埃政权初期农村曾经出现过农业公社、共耕社、农业劳动组合等多种形式的集体农业,0年代初前苏联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为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此后通常就把农业劳动组合称为集体农庄。在集体农庄中基本生产资料(如大型农具、役畜、畜群、经营用建筑物等等)属于集体所有,庄员进行集体劳动,农庄的收入在扣除补偿生产资料消耗、提取公有基金以后按庄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给个人消费。同时允许庄员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和小农具,自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和家禽,经营家庭副业。在农业集体化初期集体农庄规模不大,8年平均每个集体农庄只有1户农户,公顷农业用地。年为79户农户,公顷农业用地。50年代中期前苏联广泛合并集体农庄,集体农庄规模迅速扩大。1年前苏联共有集体农庄个,平均每个集体农庄有户农户、6公顷农业用地,头牛(其中奶牛62头)、头猪、只羊、41台拖拉机(自然台),集体农庄已经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年基本上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集体农庄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曾是前苏联农业主要的经济成份,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的具体组织形式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在不同经济地区、不同产业部门和不同经济条件下公有化的程度、分配方式以及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可以有所不同。

(三)年集体农庄生产的谷物,占谷物总产量的80%,原棉占94%,甜菜占4%,肉占19%,奶占17%,羊毛占49%。随着国营农场的发展以及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大大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比重已大体相等。0年集体农庄生产的谷物占谷物总产量的50%,原棉占66%,甜菜占90%,向日葵占7%,肉占1%,奶占8%。集体农庄的最高权力属于集体农庄庄员大会(代表大会),由庄员大会选出的管理委员会和集体农庄主席(也就是管理委员会主席)领导和管理集体农庄的日常活动,并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集体农庄内部按生产原则或者地区原则设立其下属单位,大型集体农庄为三级组织结构,即集体农庄、分农庄、生产队(畜牧场)。中小型集体农庄为两级组织结构,即集体农庄、生产队(畜牧场)。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前苏联对集体农庄管理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在计划工作中实行以商品产量为出发点的新计划办法。在生产方面国家只向集体农庄下达一项指标,即各种农产品采购量和其他指标(如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牲畜产品率、播种面积与结构等等)都由集体农庄自行决定。在采购制度上取消义务交售制等多渠道采购办法,实行统一的国家收购制,并固定收购任务(一定五年不变),对于超计划(或超过前五年平均交售水平)交售给予50%的加价奖励,

(四)在劳动报酬制度上实行有保障的农业劳动报酬制,参照当地国营农场的工资标准,按月发放劳动报酬。在贷款制度上实行银行直接贷款制,在农庄内部劳动组织和劳动报酬形式上,大力推广生产队(小组)集体承包责任制。同时发展农庄之间、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之间的跨单位协作,加强同与农业有关的部门的农工一体化。有保障的农业劳动报酬是前苏联根据固定标准按月发放劳动报酬的制度,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集体农业中实行的根据固定标准按月发放劳动报酬的制度。从60年代中期开始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在苏联集体农业中得到迅速推广,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集体农业中实行的根据固定标准按月发放劳动报酬的制度,前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以来很长时期内一直实行按劳动日发放个人消费基金的制度。庄员的劳动报酬直接取决于其所在集体农庄收入的多少,受各种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既不稳定加之地区之间又相差悬殊又不利于改善农民生活。6年5月16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关于提高集体农庄庄员对发展公有生产的物质兴趣的决议》,建议集体农庄从6年7月1日起按照国营农场相应工种职工的工资标准对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以取代按劳动日发放制。

(五)并参照国营农场同类工作的现行工作定额,结合集体农庄本身的具体条件,制定工作定额。在这种报酬制度下不管农庄当年收成的好坏,庄员都可以根据固定的报酬标准,按所完成的工作定额取得数额稳定的劳动报酬。这种报酬的货币部分每月发放一次,实物部分按产品的收获期进行。为了保证发放有保障的劳动报酬,修改集体农庄总收入发放办法,集体农庄在分配收入时首先要提取为支付庄员劳动报酬所需的资金,当集体农庄资金困难且不能保证发放有保障的劳动报酬时由国家提供为期5年的长期贷款。从60年代中期开始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在前苏联集体农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种新的劳动报酬形式使农庄庄员获得稳定的收入,提高庄员来自公有经济的个人收入。特别是原来低收入地区的庄员收入因而缩小不同经济区庄员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扩大庄员来自公有经济的收入在其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这有助于提高庄员对公有经济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的增长,同时这种新的报酬形式也成为在整个集体农庄系统的范围内贯彻执行同工同酬原则的重要步骤。70年代以来罗马尼亚、民主德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采取不同的形式,在农业集体经济领域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

农业集体化

(一)农业集体化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宣导共产主义于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并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的过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依据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不能暴力剥夺小农,必须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把个体农民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的生产和占有的思想,制订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通过合作社吸收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对于把食物当成意识形态的工具来运用,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绝非生手,当他在年掌权后便推动一项急速工业化的计划,目标在于赶超西方的工业化国家。食物在其计划中占有核心地位,当时苏联是主要的谷物输出国,而且它打算增加这类出口产品的数量,借以筹措资金向外国购买工业机械。本来由个别农民及其家人经营的小型农场,将被压缩在一起形成由国家拥有的“集体”农场,斯大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农耕置于国家掌控之下将可提高产量。斯大林在年公布其计划时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这种做法将产生额外的谷粮以供外销,赚取更多强势货币,以资助工业化的计划。斯大林设定目标是5年之内要让钢的产量加倍,铁的产量增加为倍,其计划若是成功(在一起工作的农民生产出更多食物,苏联则快速工业化)便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通常而言强势货币的内涵在结构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外在价值,表现为本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市场汇率升贬;二是内在价值,表现为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即在国际支付体系、国际清算体系、国际标价体系、国际储备体系中的硬通货形象。强势货币只表示该货币有极强的流通量,没有外汇管制及货币政策和有关数据具极高透明度,至于汇价升跌是市场需求决定,与强势或弱势无关。就某些方面而言他的计划试图复制曾经发生在西欧而肇始于英国的状况,在英国先有农业生产力的急速提升,然后才出现工业化。这种发展将劳动者从土地中释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成为产业工人,正因如此亚当·斯密称工业活动为农业的后裔。但是苏联的取向非常不同,因为在英国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所发挥的策划作用非常有限,英国的工业化并不是刻意筹划的结果。相对地斯大林的工业化计划是一项由国家来规划的努力,其募集资金的方法则是将农场集体化,意味着这些农场的产品属于国家,因此政府能够更名正言顺地拿去外销。农民本身对这项新政策并不热衷,实际上生产力较高(因而也较富有)的农民尤其不愿接受这种安排,在某些案例中他们宁可选择焚烧农作物或宰杀牲畜也不愿被迫将它们交给集体农场。斯大林下令由于所有的作物、牲畜和农产品如今都属于国家,任何拒绝交出它们的人或是摧毁它们的人都是人民的敌人或阴谋破坏者,应当被驱逐到苏联的劳动改造营。

(三)由于生产力最高的农民最可能反对集体化,新制度对于农业生产力的冲击可想而知。既然他们的农产品都属于国家,农民便不再有尽力提高产量的动机。干旱、恶劣的气候以及缺乏马匹在田里工作等因素也导致年和年的收成比平常少,结果是正当斯大林需要更多农产品来资助其工业化计划的时刻粮食生产的水平却下降了,但是对于苏联领导层来说要承认集体化的措施降低农场的生产力将是件不堪设想的事。斯大林反而坚称粮产有空前的大丰收,只是某些农民将产品藏匿起来,以免被迫上缴。这个解释将国家持续收取大量谷物的做法合理化,但它也意味着许多农民最后落得没有足够的食物可吃。而且那些达不到谷物缴交额度或是被怀疑藏匿谷物的人所遭受的惩罚是让政府把其他农作物当成“罚金”拿走,留下更少的食物给他们。城市里的产业工人有丰足的粮食可吃,谷物出口加倍,让外面的世界以为斯大林的方案正按照计划进展。平均而言农民最后能留给自己食用的谷粮比他们在集体化之前所拥有的少1/,但在某些地区情况要更糟得多,特别是在乌克兰(这个富庶的农业区所生产的谷物一向远超过所需)政府设定非常高的收取额度,当预期中的大丰收没能实现时地方官员奉命加强搜索被藏起来的存粮。斯大林下令即使只保留一穗小麦不交给国家,也将处以死刑或10年监禁。

(四)一位参与者回忆:“我自己也参加这场行动,在乡村搜索寻找藏起来的谷物,用铁棒在地上探查松软之处,有时可循此找到藏匿的谷物。我和其他人一起掏空乡民的储物柜,对于儿童的哭喊和妇女的号啕声充耳不闻,因为我深信自己正在完成乡村的转化。”当人民开始挨饿时士兵被派去守卫大仓库,里面存放着政府搜来的谷粮。苏联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记录下农村饥民的绝境:“人们的脸、腿和胃都肿胀起来,现在他们已饥不择食。他们捕捉小耗子、大老鼠、麻雀、蚂蚁、蚯蚓。他们把g头磨成粉来吃,也将皮革和鞋跟如法炮制,他们把旧皮毛切细,做成面条般的东西,他们煮胶水。当青草长出时他们开始挖出草根,吃叶子和新芽。”在年11月的一场演讲中斯大林称:“搜集谷粮之所以如此困难都是阴谋破坏者和阶级敌人所造成的,他认为农民故意阻挠他的集体化方案,借以挑战政权的威信。”他宣称:“某些集体农场和农民如此打击国家,对此苏联共产党员若不回以致命痛击,那就太愚蠢了。”19年2月的另一场演讲中斯大林赞同地引述列宁的名言:“不劳动者不得食。”一份月的官方报告陈述:“农村组织不折不扣地采用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口号,让他们去死吧!”斯大林的本意并不是要执行集体化而导致人民挨饿,但若那些拒绝变革的人饿死了那将是他们自己的错,因为他们太过懒惰,以至于没能种植足够的食物来喂养自己。

(五)19年初苏联实施国内护照的制度,以防止人民从乌克兰和北高加索闹饥荒的村落逃往城市。一份俄共政治局的备忘录抱怨在乌克兰的偏远地区搜集谷粮的行动完全失败,十分丢脸,并呼吁官员粉碎阻碍谷粮搜集的阴谋,而且要根绝面对阴谋破坏者时所怀的消极、自满心态。19年月负责乌克兰集体化计划的斯坦尼斯拉夫·柯希欧在呈交给斯大林的报告中指出农民尚未从饥荒中得到足够的教训,柯希欧宣称:“在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为播种所做的准备并不令人满意,这表明饥饿尚未将正确的判断力教给许多集体农场的农民。”乌克兰的一位高级官员哈塔耶维奇同志将这场饥荒的政治性质赤裸裸地勾勒出来,他解释:“19年饥荒夺走好几百万条人命,但集体农场制度会在此延续下去,我们打赢这场仗!”饥荒结束于年,当时斯大林缩减国家收取的谷物量并勉强让步,允许农家拥有一小块田地种植蔬菜,饲养一头牛、一头猪以及至多10只羊。接下来50年为国家提供大部分粮食的是这些私有土地,而非集体农场。7年-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7年12月斯大林又提出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不准他们加入集体公社。

(六)由于对富农概念缺乏准确界限,集体化开始时国内富农占农户总数不到%,而最后被剥夺的农户却达到农户总数的6%-8%,部分中农和贫农也被当作富农剥夺。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开始全盘集体化,从此集体农庄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两个月内集体农庄的比例从15%增长到59.%),执行过程中底层执行者经常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农民入社。年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大规模退社的浪潮。年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2.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召开的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再次改变态度,赞扬全盘集体化的成就并批评反对者是和共产主义的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又一次掀起集体化运动的高潮。到19年底未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仅占0.2%,至此全盘集体化的目标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政策引起很多农民的不满,他们在入社前屠杀和出售牲畜,到了19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损失50%。部分农民在绝望中毁坏工具、焚烧谷物,还时常参与纵火、暗杀等破坏活动。全盘集体化也没有给农业生产效率带来明显提高,年-年之间苏联出现严重的饥荒,农业总产值下降2%,而且在年-年集体化完成后农业总产值也只是维持在年-8年的水平。

(七)苏联8年-年间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谷物的总产量下降7.8%,而同期的国家收购量却增加%,这直接导致波及乌克兰、北高加索、伏尔加地区、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等地的严重的饥荒。在此次饥荒中死亡的人数在万-万之间,其中以乌克兰大饥荒最为惨重(饿死万-万人)。为了控制农民向人满为患的城市转移,政府恢复沙皇时代的内部护照制度,宣布农民不经许可滞留城镇为非法行为。在此期间国内数以万计的农民暴动此起彼伏,苏联当局不得不使用正规军以剿匪的名义镇压反抗农民。年二战结束后苏联再次出现饥荒,有万-万人因此而丧生,直到苏联解体前农业集体化弊端依然没有解决。年1月通过的《土地社会主义化》法令提出在农业中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年1月列宁发表《论合作制》一文,从理论上论证合作社的性质,具体地规定改造小农经济的途径。苏联初期的集体农庄有三种形式:农业公社,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公有,实行按需分配,实际上是平均分配;共耕社,社员在播种、中耕、收获时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除土地外)仍归社员私有;农业劳动组合,基本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土地属国家所有,但拨给农业劳动组合永久使用),加入劳动组合的成员从事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允许农民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经营家庭副业。但直到全盘集体化运动前夕苏联的集体农业仍为数甚少。

(八)年7月苏联有各种形式的集体农庄5.7万个,参加农户只占农户总数的.9%。在各种形式中共耕社占60.2%,农业劳动组合占.6%,农业公社占6.2%。农业劳动组合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态度和精神状况。20年代后期苏联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实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6年以后出现粮食危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7年12月2日召开的联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作出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年11月联共中央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向各州提出全盘集体化的任务。随后对各类地区规定完成集体化的期限,主要产粮地区(北高加索、伏尔加河中下游)要求在年春季基本完成,其他产粮区(乌克兰、中央黑土区、西伯利亚、乌拉尔、哈萨克斯坦)要求年春季基本完成,其他地区(中央非黑土地带、白俄罗斯、中亚、南高加索)则要求在19年末基本完成,于是集体化速度大大加快。年10月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年为2.6%,年为52.7%,年为61.5%,19年为65.6%,年达71.4%。苏联在年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乌克兰大饥荒

(一)乌克兰大饥荒是-19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饥荒,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开始工业化建设,为解决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粮食和原料不足问题,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年苏联农业出现粮食减产,农村劳动生产率也有很大下降。年初在乌拉尔地区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饥荒,不久在乌克兰的44个区也出现饥荒。这年夏天饥荒一度停止,秋天再度发生,一直持续到19年底。作为苏联最重要的产粮区,乌克兰在这场饥荒中受害最深,死亡人数特别引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