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印象契丹巴林左旗让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 [复制链接]

1#

这里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欧亚内大陆兴建的第一座皇都,这里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这里有全国唯一一家辽代皇都博物馆;这里有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力吉沐沦河国家湿地公园、七锅山国家地质公园三个国字号工程。

千年辽都十年搏,文旅旧貌换新颜。这既是外地来客的感叹,也是赤峰市巴林左旗人民的心声,更是巴林左旗旗委政府坚持景城合一、发展全域旅游的结果。

巴林左旗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富集。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契丹辽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源远流长、驰名中外。巴林左旗特色景区、景点星罗棋布、交相辉映。

传承与创新并重理清文化产业发展定位

辽上京始建于公元年,是北方游牧民族在欧亚内大陆草原上兴建的第一座皇都。

星月斗转,往事千年。辽上京遗址静卧在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多少年来,巴林左旗历届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就像保护眼睛一样,珍爱着这份宝贵的文物遗产。年,辽上京遗址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了《辽上京遗址保护规划》。年,辽上京城和祖陵遗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年1月1日公布实施了《赤峰市辽代都城帝陵遗址保护条例》。特别是年以来,辽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遗”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赤峰市相关部门的支持,列入国家层面统筹推进。

保护就是最好的利用,近年来,巴林左旗不断加大辽上京遗址保护力度,投资4.3亿元实施了国道改线工程,彻底避免了通行车辆对遗址原貌的破坏;投资7.4亿元实施了遗址周边户棚户区改造和辽上京北塔周边户拆迁工程;投资2.2亿元实施了辽上京遗址围封、带状公园、沙里街道路改造、变电站拆迁等工程;投资0.9亿元,对辽上京南塔周边余亩土地进行了保护。

辽上京遗址带状公园。(摄影:崔立强)

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支持和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制定30年考古计划,对辽上京遗址进行科学发掘,目前已陆续发掘遗址15处。清晰掌握了辽上京皇城的城市布局及其建筑技术特点;确定了辽上京宫城的具体位置和规模;取得了一系列辽代在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年,辽上京皇城内西山坡佛寺遗址被列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让绿水青山代言,让文物国宝说话,编制了《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投资1.1亿元,启动了乾德门广场及本体保护展示、辽上京皇城遗址标识展示及数字化建设等项目,通过MR、VR等数字化技术,使辽上京的恢弘建筑、千年古都的迷人风采真实再现于游客眼前。

辽上京乾德门。(摄影:王正)

从辽上京遗址出发西行20公里,就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祖陵祖州遗址。

秋染辽祖州石屋。(摄影:夏连林)

万亩花海鲜艳壮观,辉映着这里的深邃;万亩文冠果枝繁叶茂,涵养着这里的水土。

祖陵花海。(摄影:邱静)

辽祖陵建于公元年,是契丹辽王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陵寝。辽祖陵及祖州城遗址由祖陵陵园、祖州城(奉陵邑)、陵园外祭祀建筑、陪葬墓区等组成,是目前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帝王陵园,漫岐嘎山是辽祖陵的案山,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她就是契丹民族的祖山、圣山、神山。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对辽祖陵遗址开始了连续4年的考古发掘,许多珍贵的文物拂去千年尘封,重现人间。

辽祖陵太祖纪功碑及碑楼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帝陵遗址中仅存的带回廊的碑楼建筑遗址,黑龙门遗址存有高规制建设的三门道及五瓣蝉翅漫道,耶律李胡墓、甲组祭祀殿址及祖陵神道等出土的汉白玉僧人像、石像生、龙凤纹瓷器、铜器、鎏金开元通宝等国宝级文物,见证着契丹辽王朝的辉煌和沧桑。

年,辽祖陵黑龙门遗址被列为“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年,辽祖陵祖州遗址被列入“中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江山留遗迹,我辈复登临。巴林左旗同步完成了《辽祖陵祖州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和辽太祖纪功碑及碑楼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辽祖陵祖州遗址展示馆和参观步道相继投入使用,投资1.8亿元建设的“辽辽线”,将辽上京遗址至辽真寂之寺、再至辽祖陵祖州遗址的旅游环线全面贯通,全旗全域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神秘祖州,千年皇陵,正在吸引着更多游人前来探索和发现。

古典与时尚兼容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区项目位于林东城区南部,临近辽代上京城遗址,与国道线相接,是一处涵盖文物展示、古玩交易、文化演艺、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生活购物等多项主题的文化产业园。项目占地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总投资20.5亿元,共有16个单体建筑项目。园区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建设运营模式。政府投资7亿元建设运营了博物馆、契丹大剧院、景观广场、古玩城等12个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资13亿元建设了购物中心、园区整体入驻率已稳定在70%以上,入驻商户余家,安置就业余人。园区作为全旗契丹辽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是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草原英才”工程的引领支持人才项目、年被认定为市级示范性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在年公布的内蒙古首批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培育名单中,巴林左旗契丹·辽文化旅游小镇荣列榜单,园区今年上半年承接各级各类考察调研、参观游览人员约50万人次。

辽上京产业园。(摄影:邱静)

年7月23日,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的吴英喆教授带着自己的研究生来到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区的辽文化产业化研究中心,进行“契丹、女真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调研考察。自内蒙古大学与辽文化产业化研究中心建立校地合作以来,每年暑假,吴英喆教授都会带着学生到这里进行暑期实习实训。据悉;园区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共建了平方米的辽文化产业化研究中心项目,打造了契丹辽文化产业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契丹文字研究中心两个综合性平台,依托这个平台与就业部门合作共建了“双创基地”,与组织部门合作共建了“草原英才”工程的引领支持人才项目。“中心”承载学术研究、实习实训、创业就业、成果转化、学术研究成果交流等功能。

年至年,在辽文化产业化研究中心陆续举办了青格尔泰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中蒙俄第三届蒙古语族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蒙古秘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中蒙俄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蒙古国研究会年年会暨蒙古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国际学术会议、中国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暨哈.丹碧扎拉桑学术思想研讨会,共邀请到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形成理论成果余篇;同时,引入北京博曼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内蒙古安达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索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内蒙古大学奥都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在文化产业创意研发、制作、运营方面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内蒙古大学文博、旅游、文化等专业的近百名师生来实习实训,通过对旅游、民俗、语言、文学等方面调研活动的开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企业、专家、学者引入的方式致力在人才培养、创意研发、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同时,产业园与鼎盛盈科文化产业集团合作,打造以契丹文化为主题的《契丹王朝》剧目。由鼎盛集团投资万元进行剧目创作、旗政府投资4万元进行剧目制作、运营。该剧目不但是巴林左旗对外宣传推广契丹辽文化的灵魂项目,同时还是赤峰打造“赤峰不一样的草原核心示范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剧目自去年上映以来吸引国内外游客人,演出场,主营和非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契丹王朝”剧照。(摄影:邱静)

围绕满足旅游市场多样化需求,多方位开展了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工作。产业园区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及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已培育多个小微文化企业、协助研发多种文化产品,截止目前先后有巴林左旗京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巴林左旗上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赤峰市红太阳工艺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赤峰契丹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等近20家文化产业公司入驻园区,这些文化企业设计开发了契丹钱币、瓷器、契丹军粮食品、契丹宝贝”系列、玉石加工类产品为主打品牌的旅游纪念品等多个系列礼品、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80余个品种。其中上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仿辽瓷器被上海世博会永久收藏并被列为赤峰市旅游推荐产品;京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多次代表赤峰市参加自治区及全国性文化产业博览会,其产品深受游客的好评。文化产业创意研发、制作、运营方面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政府与市场协调彰显文化产业发展成效

走进巴林左旗七锅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区3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这里峰无不奇、山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秀,巍然挺立的将军山,雄奇险峻的天龙山,憨态可掬的圣象山,体态纤细的美女峰,虎守双芝、寿桃石、点将台等地质遗迹,以独特的神韵记录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七锅山国家地质公园。(摄影:崔立强)

近年来,巴林左旗本着生态保护优先与合理开发同步的原则,编制了《七锅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紧紧依托规划区内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七锅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游客中心为核心,以省际通道和国道为交通和景观轴线,辐射自然观光区、地质遗迹区、文化研学区、康养度假区、民俗风情区的“一心两轴五区”格局,一个集科学研究、文化普及、观光游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地质公园。

年至年,投资1亿元打造了召庙生态园基地,已完成绿化面积亩。投资2.6亿元实施了七锅山国家地质公园游客中心建设项目,规划了文化体验区、商业购物区、自驾营地区、主体酒店区四大板块。目前,已完成投资1.1亿元,建成接待中心、景观大道、古城楼、乐舞宫等单体项目。

年至年,投资1.4亿元重点打造了圣象山、天龙山景点。目前已完成环线旅游公路、木栈道、停车场等景区基础配套设施。脉动索道、玻璃栈道、玻璃吊桥、玻璃滑道等11个单体项目正在建设当中。投资万元由三峡集团投资的桃石山水库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七锅山国家地质公园将于年5月建成开放,预计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培育了新兴市场,成为巴林左旗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截至年上半年,全旗旅游业实现接待游客总量达70.87万人次,综合性收入达10.4亿元。

游客在圣像山。(摄影:邱静)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有乘风破浪的激情,有锐意进取的作为,有开拓创新的担当,36万巴林左旗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发图强、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引擎,聚焦“契丹辽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契丹辽文化体验游王牌”两大战略目标,努力打造旅游与文化、交通、生态、特色城镇、农牧业相融合的“五位一体”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